特高压,特别难
2005年,我调任中国电科院任院长,参与并组织开展特高压输电前期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特高压建设分为三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工程核准等,我到电科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把特高压、大电网作为工作重点和核心业务,成立特高压研究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人才,特别是请老院长郑建超院士每月抽时间(10天左右)回院指导工作,老人家欣然答应,表示十分愿意为特高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其后工程院成立特高压工程论证小组的时候,他出任组长,担当重任,与其他工程院专家,科学求实认真开展工作。在论证工程中,我们及时汇报沟通,让工程院掌握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国家电网发展的战略需要,最终中国工程院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立项上起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在集聚联系各方人才、资源等方面,也为组建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可以说,特高压的发展是在困难争议中艰辛前行的。北戴河会议上,就有人认为特高压技术是不成熟的,是外国淘汰的,认为西方不搞的中国就不应该搞。中国电工技术领域,几十年来都是习惯跟着别人走,这种现象叫“跟随战略”,要从跟随者一跃变成创新者和引领者,有些人首先思维上就有定式,带着一种怀疑的心态,认为外国人搞不成的中国人也搞不成。这种认识和环境,造成了除技术之外的新难度,使得搞特高压建设难上加难。
关于发展特高压的必要性,我与国内几位资深专家先后三次到国务院研究室汇报工作。当时就社会公众和议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电网电压等级、规模和安全的关系做了汇报。以上海的金茂大厦的柔性“H”型钢结构和普通民居的砖瓦结构的抗震能力及安全水平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电网的规模与安全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关键是电网的结构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运行管理水平;并以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比喻500千伏电压和特高压的输送能力,原来是一条道变成现在是4〜5条道,输送能力提高了4〜5倍。接着,我们从专业角度写了4份汇报材料呈送到高层,供决策参考。
为了推动特高压的发展,公司党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8月通过国家核准,同年12月开工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