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殊途同归,三个标准最后要实现的愿景都趋于一致,就是实现越来越远的距离、支持越来越大的功率,技术各有优劣,这极大满足了现今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无线充电标准不统一一向是业界唱衰无线充电技术的重要理由,但目前看来似乎越来越站不住跟脚。
除了在标准上有所突破外,芯片端也是欣喜连连。今年2月,联发科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多模(Qi/A4WWP/PMA)兼容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MT3188。之后各大晶片商陆续跟进,博通还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包括行动无线连结技术和WICED平台开发的智慧型充电板,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全、可交互操作的无线充电生态系统。高通也和其他无线充电芯片商合作积极开发整合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的多模无线充电的接收器和传送器芯片。另一家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就是给苹果提供过NFC方案)在今年第四季度也会推出多模Qi/A4WWP/PMA的无线充电接收芯片。2014年被业界称为无线充电迅猛发展的一年,各大厂商逐渐打通了整条产业端。多模产品出现,既保留了不同标准应对不同设备不同生活场景的可能,又降低了普及的难度。业界有声音说这只是过渡方案,未来充电会统一标准,这或许不该成为我们抱迟疑态度的原因,按照此类说法,所有智能终端的接口都会统一,全球的插头都会统一规格,那真的等到猴年马月。这将会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常态,并且后期苹果的加入会让这个市场变得异常的有趣,每一种方案都能找到适合的存在方式,PMA适合老旧设备、超薄设备、特殊材质设备、全新门类设备的无线充电改造,并拥有着出色的中央控制系统,A4WP和Qi在技术的衍生方向(磁共振)上将趋于一致,将越来越多的设备囊括进来,距离会越来越远,而其余新技术也会逐渐在实用和商用中不断磨合,应用于新天地,展露出后来居上之姿。所以在多模技术的不断成熟,标准的不统一更是为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无线充电已经呈现出“星星之火”之势了。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冬天
在消费市场上,生活小家电、3C数码和将要步入物联网的设备、电动车是使用无线充电的主力军。很多人最早接触无线充电恐怕是电动牙刷。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智能终端是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发展绕不开的,借以腾飞的,也是智能手机。谷歌一直都是无线充电的拥趸,NEXUS系列钟爱无线充电,最新的NEXUS 6,摩托罗拉出品,已经确认依旧会采用无线充电。美国最大的运营商Verizon公司也在积极推动,旗下的合约产品,除了iPhone和小部分机型以外,大都配备了无线充电功能。很多新款的汽车都新增车载无线充电技术,凯迪拉克、丰田、雷克萨斯、JEEP各有新款配备。还有在美国大行其道的Powermat,星巴克、机场、麦当劳等诸多公共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从智能厂商品牌看,LG在新旗舰G3上采用了Qi标准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智能手机上普遍采用Qi标准,也不乏个例采用PMA的,例如ATT版本的Lumia 1520);诺基亚(现在应该改名叫做微软移动,产品为Lumia)的机型自Lumia 920开始始终坚持无线充电;三星手机一直以成本控制见长,但是却仍然在双旗舰系列上保留着为无线充电预留的金属触点;预计2015年CES上发布的SONY Z4早早传出要在正式版本(索尼已经有机型在Verizon版本中使用无线充电)中拥抱这项技术了,看来要跟有碍观瞻的座充触点说声再见了; APPLE和HTC则是由于金属机身的限制尚未采用无线充电的技术,但是前者对于无线充电的神往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早在2011年,苹果就申请过将iOS设备放置在计算机附近即可充电的专利,在2013年,又申请了一项类似专利——需要将设备放置在一个特定设备上,同期,又申请了利用Smart Cover保护套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专利,APPLE WATCH已经搭载上了无线充电技术。按照以苹果的创新力度和周期,见面不远。不过,就技术发展而言,苹果的作用相比起市场号召力还是逊色不少;但是安卓厂商能不能在苹果强大市场号召力的阴影里摆脱出来,在接下来爆发的无线充电普及浪潮中学会引导用户,教育用户,就看这些厂商如何“合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