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新的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再硬的骨头,我们只有啃下来。”当时的施工工程队队长李电富说。
今年79岁的李电富,军人出身,40岁才离开部队。一离开部队就到了工程队,他不自觉地把部队的管理模式带到了工程队。
他先派人到武汉学施工技术,再派人到天津购施工设备,一边学,一边进入施工状态。1984年,咸宁220千伏塘角变电站输电线路架设工作起步,李电富成为现场总负责人。
那一年的雪下得格外早,也格外大。下雪的那天,没有预兆,等到第二天起来,人们才发现白茫茫一片,一脚下去,雪可以把整个脚覆盖。
线已经放在了路上,如果不赶紧架设,很可能遭到人为损坏。况且工程工期紧。
“咬牙坚持,一个也不能退缩!”李电富一声令下。
寒风夹带着雪打在脸上,生疼。施工人员小心翼翼爬上20米高的铁塔,身上还背着施工的工具。
“刚爬上去是一身汗,风一吹,雪一打,又打起哆嗦。”李电富说。
塔立起来了,线也架上去了,但是是否符合要求,还要专家说了算。他从省电力局请专家把关,到设计院请人再检查,看到他们一一点了头,李电富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1984年,咸宁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投运。更为难得的是,这项咸宁电力建设史上首个220千伏输电工程,一举夺得电力工业部优质工程银奖!
“他们创造了奇迹!”刘振安说。到他1991年退休的时候,咸宁另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开始筹划。
今天的咸宁电网,已经形成220千伏线路环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的大电网,在刘振安和李电富眼里,这简直“超级豪华”。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从点到线再到网的艰苦历程,那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寻源结网的瞬间,那些“吃饭没有锅,睡觉没有窝”的日子。
万水千山,百转千回,深山老林中,羊肠小道上,那一代人,这一张电网,讲述着厚重的电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