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王欣(化名)刚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IT公司。为了迎合IT界追捧特斯拉的热潮,她在特斯拉的官网上订购了一辆Model S,价格为648,000万元(含估算增值税)。“现在开车出去和客户谈生意,如果客户看见你开的是特斯拉,合作谈成的几率会大很多。”她对记者坦承道。
无论是“大玩具”,还是“门面”,特斯拉在中国的最终目的仍是走向核心市场。抱有同样意图的还有国内本土的汽车制造商。
呈现“井喷式”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实际上才刚刚起步。几乎与外资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本土品牌,在未来5年甚至10年内,是否能内生出继续发展的动力,脱离政府的支持,走向国际?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培育与政策推动显得同样重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做什么”已经清晰,但“怎么做”仍然需要时间。
从近期的一些推广政策措施来看,由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拉动,以公用带动私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破局的一条主线思路。
在今年7月13日出台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中提到,2014年至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而各省(区、市)其他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2014年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10%;2015年不低于20%;2016年不低于30%。
然而,时间不等人。政策只能扶植相对弱小的企业一时,除非指定用车,否则终究还是要脱离襁褓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吴筱羽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