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0月21日上午,随着110千伏升辉变电站正式通电投入运行,中山供电局所属的变电站数量已经达到10 0座。中山电力已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历程。自19 12年南朗华侨严迪光创办迪光电厂,中山进入电灯照明阶段,中山电力步入缓慢的发展期;到1987年,中山第一座2 2 0千伏变电站中山变电站投产,中山电网建设实现了一次飞跃;再到2004年,中山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香山变电站的投产,带动了一大批电网工程的建设,中山电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再造了一个中山电网,从第1座(19 6 1年)变电站到5 0座(2 0 0 4年)变电站用了4 3年,再到100座变电站只用了10年。
截至9月底,全网主变容量达到了22161兆瓦。其中5 0 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8 0座。中山电网的跨越发展,为实现“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创建国际先进供电企业”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供电量33年飙升110倍
提起中山这30多年前后的变化,已过古稀之年、家住悦来南路的退休老干部洪振还记得,那时为了让年久失修的设备正常运转,实现正常供电,电厂采取白天维修,晚上发电的方式来保障有限的供电。在老石岐人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三只灯泡”和“三次灯闪”。由于那时供电能力有限,晚上只能分阶段供应不同的电压,一个晚上的照明用电,需要更换三个灯泡,每天晚上都要如此。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没有一位成年男子,换个灯泡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到现在,家里的冰箱、彩电、洗衣机越来越大,空调、电脑、热水器、保健器材,以及各种小家电,还有孙子的电动玩具……件件都离不开电,这在3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回忆那时的艰辛,略显瘦削但精神矍铄的洪老仍然记忆深刻,苦难的经历往往更加刻骨铭心。
洪振家里的“电气化”,是中山市普通居民家庭的缩影。这样一组数据,也见证了中山电力的发展:现如今电网已覆盖全市范围的每个角落,中山人民用上了大电网的电。1980年,全市的年供电量只有1.95亿千瓦时,而2000年已达50 .79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26倍多,到了2013年的年供电量达到213.61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110倍。供电最高负荷也节节攀升,从1992年28.2万千瓦,飙到2014年的历史新高453 .7万千瓦。并实现了由电力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到电力敞开供应,并适度超前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供电可靠性也逐步稳定,逐渐地,“三只灯泡和三次灯闪”、蜡烛和煤油灯等,都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了。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实现了调度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班等得到广泛推广。从1991年开始,中山电网全面规划自动化系统建设,把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实现11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守、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30多年来,电网不断扩建、增容、电压升级,已形成了一个有多路电源、可靠性较高的电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