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相电能表为例。1952年,上海华通开关厂成立电表车间,3月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单相电能表(仿美国产品);不久,阿城仪表厂也试制成功单相电能表(仿日本产品)。同年上海和成电器厂成立,并开始专业生产电能表。1956年7月1日,大型仪表企业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投产,成为我国第一个用当时世界先进技术武装的电工仪器仪表制造工厂。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我国电工仪器仪表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相继在上海、黑龙江、江苏等省市扩建和兴建了一批大中型仪表生产企业。于是,在上海出现了哈尔滨电表厂DD1表,阿城D1表,和成S1表,向东厂DD14表、DD15表,杭州仪表厂DD5表。1976年,哈尔滨电表厂又生产出过载2倍的DD28表,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电表被大量应用于上海用户。经过建国后近30年的不断研发、改进、定型,国产电表产量剧增。1978年起,上海大量采用国产电能表,完成历史使命的超龄“洋表”开始分批退役。1986年以后,上海主要应用的是全国联合设计的86系列单相电能表。
上海的三相电表也走过了一条类似的从洋货到国货的道路。直到1976年之前,上海电力系统应用的三相有功电表、无功电表、需量电表都是洋货。1958年,从电度表维修和校验所演变而来、负责全市计量装置管理的上海供电局表计工场曾自行设计制造了一批三相表、需量表以供使用。1976年左右,国产表开始大量面市,逐步取代进口表。至1986年的10年间,上海地区使用的三相电表主要有4个厂家生产的15个型号,加上表计工场自己制造的5个型号。1986年起也逐渐主要使用全国联合设计的86系列三相电表。
1988年,上海全市电能表在用数达到85万只,1990年的在用数则历史性地迈上了100万只的整数关口。
1993年6月,作为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的“一户一表”改装工作正式开始。所谓的“一户一表”指一个居民用户安装一只电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市居民几乎均为合表用电形式,常常一幢楼只安装一只电业计量电表。80年代以后,新建工房改按幢装表为按楼层装表。合表用电情况下,电力公司只按总表上的计量数值收取每月电费,从总表分派出的各家各户还需自行安装一只电表,再按各自电表计数分摊电费。上海人习惯称那只总表叫“大火表”、称那些分表叫“小火表”。由于电力公司只管到那只总表,这也造成了在用电表数事实上严重少于实际用户数。随着家家户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火表有限的用电容量已很难满足几户人家的用电需求。此外,由于小火表在使用多年后常常计量失准,或因人为原因造成计量失真,几家人家因为小火表电费之和小于大火表电费支出而互相指责的邻里矛盾便成了上海别样的“城市风景”。好在推行“一户一表”之后,这些矛盾也随之不复存在了。数据显示,纳入1993年首批“一户一表”改装的用户为3万户,而到1998年改装基本结束时,共计改造近130万户。而且,此后新建的居民住宅也都实行了“一户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