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年(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30万银元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并建立申新纺织第一厂(简称申新一厂)。在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的申新纺织公司由此起步、壮大。至民国11年(1922年),申新纺织公司资本已达300万银元,并已在上海扩建申新二场、在无锡建申新三厂、在汉口建申新四厂。民国12年(1923年),上海第一只最大需量表便安装在申新纺织厂(惜难以考证是申新一厂或申新二厂),实行两部制电价计费。所谓最大需量表,是一种指示用户在一个电费结算周期中平均最大功率的电表。随着轻工业、重工业的蓬勃发展,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节节攀升。如果一定时间内用户的用电负荷过大,便可能对电网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限定用户最大功率的最大需量表便应运而生,其最大需量值是用户与电力公司事先约定好的,如果事后发现超过了最大需量,电力公司将征收惩罚性质的电费,以此保证电网的安全。第一只最大需量表安装于申新纺织厂,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当时民族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在上海的快速发展。到1949年底,全上海共安装最大需量表3000余只。由于最大需量表几乎均安装于工业用户,这3000余只电表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力事业至首只最大需量表安装的1923年已历时40年有余,但全市电能计量计费用户尚不足4万户,也就是说,安装的各类电表总数也就在4万只左右。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市电力用户达14.75万户,在用电表数增至12.8万只。
上海解放时,全市有五家电力公司——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华商电气公司、闸北水电公司、浦东电气公司。五家公司自成体系,历史背景也各不相同,采用的电表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有英国的FC表、MV表,德国的S•S表、AEG表,美国的GE表,加拿大的GM表,法国的CDC表,瑞士LG表,意大利的CGS表,比利时的ACEC表,日本的TE表、AMCD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原供货渠道中断,又引进了属于共产主义阵营的东欧多国所产电表,主要有匈牙利的GANZ表、波兰的AT表、民主德国的SZG表、捷克斯洛伐克的K表、苏联的CCCP表等。据1958年的统计,当时上海全市共拥有各类电能表98种牌号、214种型式,堪称“万国电表博览会”。
功能先进的国产电表引领主流
电能表作为电工仪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整个电工仪表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电工仪表整体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电能表的生产和发展也基本与此同步,上海又成为这段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