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输配电行业每年约有1000亿美元的需求,未来10年每年需求将有10%的增长。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输变电设备市场正值更新改造周期,需求将逐步释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也将带动大量电力需求。在国内输配电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西电将继续坚持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加速进行海外拓展。
记者: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大而不强”,您认为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雅林:造成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有诸多因素。从企业层面上说,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企业本身也必须进行集体反思。一些中国制造企业热衷于恶性价格竞争,忽视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至于被国外贴上“劣质”的标签。
从长远来看,制造业企业还是要练好“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尤其基础管理要到位,同时进行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品位与生产效率,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卓越的产品离不开员工精益求精的工作。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做强的根本保障。我尤为看重以诚信、精益求精为特征的企业全员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对照看看世界制造业的代表德国,长期以来,“德国制造”一直领跑世界制造业,成为全球市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职业精神。
德语中“职业”一词有“天职”的含义,制造高质量产品是德国工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往往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对技能工人个人技能提高的培训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绩效激励,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使得员工职业精神缺乏。眼下,“中国制造”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亟须填补产业工人职业精神这一短板。
记者:中国版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完成了前期的纲要编制。您认为这一战略应当如何实施?
张雅林:中国装备制造业现在正处于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做强做优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规划”无疑将会为企业的转型指明方向。
对于中国版工业4.0的实施,我认为,“两化”融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企业首先要通过“两化”融合实现改革创新发展,在实现步骤上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把“马步”扎稳,把基本功练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然后再进一步向智能化进军。切忌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超越。只有先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做到位,才能进一步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才能使“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记者:西电在输配电装备制造业方面有何成绩与不足?如何赶超世界先进的制造企业?
张雅林:近年来,西电集团通过引进再创新和自主研发,为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电承担国家多项科技支撑计划任务,取得了众多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创造了特高压、大容量交、直流输变电设备试验技术等全球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填补多项国内国际空白,打破了跨国巨头的垄断。通过创新驱动、国际化战略、制造能力提升和企业内部管理精细化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