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美欧国家在天然气管网拆分过程中,坚持管网公平、无歧视开放的原则,成效显著,可以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改革所借鉴。
改革,是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的必须路径,不仅是体制、机制、流程、架构的深刻变革,更涉及重大的利益转移,因此,电力改革必须有充沛而持续的动力。深入分析建国60余年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电力发展与改革的普遍规律,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电改找到三大驱动力。
1、问题驱动力。2002年以来中国电改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科技水平,而且通过多元主体自主经营,迅速应对了预料之外的装机短缺、消化了世界范围的一次能源涨价并积极履行了各项社会责任;发电环节所形成的比较竞争机制,在投入产出、工程造价、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带来显著优势,更是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效益与活力,证明了这个基本方向值得坚持。
但与此同时,电力领域依然存在若干深层次问题,一是对于市场认识不到位,重企业重组而轻公权建设,国家层面决策力、执行力不足,行业层面系统调度、安全机制逐步削弱;二是对于产业运行机理认识不到位,形成集权力垄断、业务垄断、市场垄断于一身的国家电网特殊业态,人为放大了垄断的负面效果;三是对于电力供应总体形势认识不到位,重引进竞争而轻供应保障,新型电荒长期难以破解根治,地方上更缺乏民生保电长效机制。
2、成效驱动力。问题与矛盾,是推动电改的最直接动力,但并非决策的核心依据。建国60余年,“改革开放”已经超过一半时间,管电体制则已历经十次大的调整,不论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改革已成常态;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均未最终完成,中国电改亦不可能追求全景式的一步到位式的理论模式,而只能在坚持基本方向的同时,以积极探索阶段性成效为主。
深化电改头绪复杂,众说纷纭,但基本可以归结为职能改革、机构调整、产业制度完善这三类路径。通过情景分析与策略比选可见:如果以主要管电职能(如价格)改革、或者电力(能源)管理机构调整作为主线,不仅不易执行到位,在短期内往往更难显现成效、评价效果;而若以优化电力产业制度为改革主线(相关电价改革作为配合),不仅体现了电力技术经济特性,而且相对容易操作并有利于尽快体现成效,是下一阶段深化电改的合理路径。
3、需求驱动力。“十八大”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改革窗口期,而电力行业则具备诸多率先启动改革的有利条件——国有资产比重高,集约化基础好,对国家政策执行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改革的风险可控;作为基础产业改革先行者,改革深入人心、舆论强烈支持;作为基础性产业平台,电改的外部效益可惠及多个相关产业;深化电改有利于更好保障民生,直接服务于和谐稳定大局。
推进电改,要有利于破解行业难题,有利于体现决策成效,更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电改要与保障民生权利、梳理央地权责、支撑宏观治理相适应,更应在服务发展转型、探索经济新增长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高电力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