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王义新进入第755厂,从一个小工,参加厂里举办的夜校,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2005年第755厂改制,王义新留在了新太行。“当时,第755厂的技术骨干基本都留了下来。”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20米,作为“蛟龙号”主动力电源、辅助动力电源、应急救生电源的深海耐压锌银系列电池,全部由新太行研制提供。
这一项目,让新太行倍感光荣。在新太行公司的办公大楼里,一进大门,右手边的醒目位置,就张贴着蛟龙号的相关情况。
而说起河南环宇,新乡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其靠“300元创业”的故事。1982年,李文漫联合王安保、赵光林,集资300元钱,在新乡市郊区段村办起了焦磷酸钾厂。
“当时,创始人李文漫把自己家的600多斤小麦卖了100多元钱,王安保把自己为结婚准备的100多元拜礼钱拿了出来。”知情人透露,如今的环宇,年销售收入近15亿元,员工近6000人,已成为中国碱性二次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
电池种类多培养人才多,不愧为“黄埔军校”
如今的新乡,电池产业位居国内先进行列。
在新乡的几个园区里,各种电池公司林立,生产的电池种类涵盖各类新型动力二次电池,包括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镍氢、新型铅酸电池,拥有六大系列近千种型号和20多个系列的电池原材料、零配件,大到蛟龙号,小至通讯器材、电动工具以及电动玩具等,在新乡都能找到合适的电池。
“这些企业里,定位也有差别。如新太行,定位于高端,其产品在军工、国家重大项目上应用很多;而如环宇,生产的电池在民用领域应用很广泛。”宋光旭如此分析。
根据公开资料,新乡市从事电池产业的各类人员有5万人之多,其中直接从事电池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人,从事电池产业研发的高级技术人才500多人,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