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早春的江苏如东环港外滩海边,天朗气清。记者跟随国电龙源电力的运维船下海,船只缓缓驶出洋口外闸之后,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竖杆在眼前逐渐显现,顶端的三角风叶均匀有力地旋转着,橙色的底桩深深扎入海底。
“想要从大海‘嘴里’讨能源并不容易,海上风电项目不但要照顾到临海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且必须要按照海洋环境的自然规律来办事。”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飙向记者介绍道。
一个月前,我国风电行业以一份捎着暖意的2013年成绩单宣告了与低谷的告别。海上风电的重启,也被视作是拉动整个风电行业走出困境的有力缰绳。
面对“十二五”的风电蓝图,沿海省份、电力集团、风机设备制造商在这轮海上风电大餐中表现如何?在技术、管理和电价体系开始显露突破之光时,是否意味着海上风电已掌握更稳健的未来?
掌握属于自己的技术
走进离龙源江苏如东150兆瓦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不远的升压站中控室,记者看到,一排并列的液晶屏上清晰呈现着不同品牌不同型号风机的实时监控画面。屏幕边缘,风场发电瞬时值和总发电量正伴随着画面中迎风转动的风机叶片不断跳动变化。
“海上风电资源放在那里,需要开启资源的钥匙。其中最首要的一把钥匙就是技术,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高宏飙说。
江苏省如东县能源局副局长张立新告诉记者,潮间带风电项目在如东海上风电项目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虽然我国只有江苏、上海和山东等少数省份拥有潮间带风电资源,但上述地区的潮间带平均风速可达6米/秒至7米/秒。而且我国潮间带地区靠近电力负荷中心,潮间带风电能够有效得到消纳,与近海相比,在潮间带建设风电场的成本和难度较低。
“技术难题对潮间带风电场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是运行检修人员需全天候值班;二是配备更先进的施工及检修工程装备;三是风机设备本身质量要过硬。”高宏飙介绍,潮间带滩涂地质松软,用脚轻轻踩几下,本来“坚硬”的滩面就会液化成“浆糊”状。在这样的“铁板沙”上,施工必需的重型机械毫无立足之地,只有几米的水深也让常规施工船舶施展不开。“在这样的滩面上打桩,相当于要在豆腐上钻个眼儿。”高宏飙的比喻形象生动,充分说明了海上风电开发的真正掣肘是风机基础即打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