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很多城市问题都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不科学有关
记者: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雾霾越来越严重,暴雨淹没街道城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应急作为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城市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陈新玉:现在中国雾霾、交通拥堵这种城市病,是与我们前期发展观念不是很科学,没有整体考虑有关的。比如拥堵,不只是道路、车辆数量等问题,其实交通拥堵问题有时候可以追溯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上来。举个例子,北京仅一个天通苑小区就住了十几万人,每天上班时间,至少几万人要从天通苑出来到城里去工作,因为天通苑小区及周边企业、单位较少,几乎没有可工作的地方。每天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再大的交通能力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会拥堵的。所以这就不是一个交通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问题了。
我了解的一个城市——新加坡,也是一个城市,也几百万人,它的交通就没有那么拥堵。因为它的城市规划是这样的,城市的中心是商务区,消费区;中间一层是人们的居住区;外面一层是企业工作区。这样一种城市规划,人们要上班就向外走一点,最短的距离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想要消费,再走一点,最短的距离就可以到中心城区。这种城市规划,把人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像我们的有些城市,把人充分调动了起来,从城东跑到城西工作,从城北调到城南去消费,然后办一件事都要挤到中心城区,这种城市规划本身就不科学。所以我觉得交通拥堵、雾霾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些系统性问题,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方面去考虑,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需要顶层设计。
但我们的现状是:很多城市从一开始这种整体规划建设就做的不是太好,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改起来确实是很难的。所以就已有的建设而言,不管前期的建设是科学还是不科学,都要从现在开始,树立一种科学、整体的思维,用科学、整体的思维整合现有资源,谋划新的建设。
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资源,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举个例子,有一个交通部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如何提升出租车承载率的。一般一辆出租车跑一趟路就装一个人,如果同一个方向的几个人,共乘这辆出租车,就能提高一台出租车单程的装载人数,这既不增加出租车的数量,又能提高出租车的承载率,乘客可以少花钱,出租车司机又能多赚点钱。而且现在靠信息化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课题就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关于科学布局新的建设,我想举一个高铁管理和调度的例子:坐过高铁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高铁在每个车站的停车时间很短,上下乘客的效率很高,为什么?归纳起来,就是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首先高铁规格标准化,就两种规格:8节和16节,站台上停车位置标准化并且标注明确,列车到站按位置停车,旅客在信息引导系统的明确引导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车厢位置,旅客上下列车前门下车、后门上车。正是这些措施保证了旅客能够快速上下车,缩短了列车的停站时间,提高了高铁列车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家只要和传统列车进行一下简单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巨大差别了。因此智慧化的基础是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脚踏实地的从标准化、规划化和信息化做起,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务实、高效。
编后感:智慧城市从建设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目前,全国一、二、三线先城市都陆续开始智慧城市建设,但是部分城市连“数字”化都还没有实现,离“智慧”相距甚远,所以城市领导者绝对不能跟风,要对比城市各种条件,科学布局发展智慧城市。并且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定要找准自己城市的定位,统筹城市整体发展,合理规划布局,采取长远规划与近期行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正确建设智慧城市,防止新“城市病”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