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特斯拉
特斯拉的高举高打,与比亚迪的稳扎稳打,明显是两个路数。不过,王传福更坚信,只有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电池和研发成本,电动汽车的普及才有希望。“从商业模式看,特斯拉是个成功的案例,但根源问题是,特斯拉并不掌握核心电池和电控技术,就跟苹果一样只负责组装和贴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难归咎于制造商,责任追溯只能指向上游供应商。”一位长期关注特斯拉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特斯拉与比亚迪等汽车厂商的最大区别。
“跟传统汽车不同,电动汽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装置取代了燃油车的动力总成系统,其中消费者最关注的安全性又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丰田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电池路线的选择上,汽车厂家会根据成本、性能和安全等指标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电池。
比如,丰田在前期就选择了能量密度较小,但性能更趋稳定的镍氢电池,直到第三代混合动力系统推出,丰田仍采用的是镍氢电池。比亚迪则选择了磷酸铁锂电池、日产聆风则选择了锰酸铁锂电池,而特斯拉则选择了钴酸锂电池。有消息表明,丰田在下一代混动动力系统上,也将逐步推广锂电池。
“秦”使用的是比亚迪具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虽然比钴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但其稳定性高,更加安全可靠。搭载该电池的深圳电动出租车在3年内超过40万公里,单车超过普通私家车13年的行驶里程。比亚迪声称,其电池可实现循环充电1万次,电池寿命两倍于整车寿命。
而特斯拉使用的钴酸锂电池是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整车电池散热对于电池的冷却系统要求严苛,后续发展有待市场验证。有分析猜测,电池技术的路径选择,可能是特斯拉接连“着火”的关键原因,因为除了特斯拉“吃螃蟹”,此前并无将钴酸锂用作汽车动力电池的先例。
对比售价高达百万元的特斯拉ModelS,预计售价在20万元的“秦”显然更接地气。由于实现规模化量产,加上自身掌握“三电”核心技术,比亚迪在成本控制上与特斯拉相比更具优势。当然,在最关键的电池技术上,专注于电池研发的比亚迪显然比外购松下电池的特斯拉更具发言权。
在与穆斯克的赛跑中,王传福并不担心特斯拉“抢跑”,他更在乎,谁能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