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如何快速推进国产隔膜的高端化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10月31日,财政部公布2013年拟支持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名单,其中涉及电池方面的三个项目均为高性能动力电池用隔膜项目。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动力电池隔膜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国产隔膜总体水平不高,仍难以达到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
记者了解到,自2 0 1 0年以来,受高毛利诱惑,众多企业扎堆进军锂电池隔膜领域。蜂拥而至的资产造成了: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成为行业扩张的主线;另一方面,国产隔膜的实际出货量不高,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也不高。
水货搅局
在国产隔膜的发展史中,“水货膜”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存在。
早在2003、2004年的时候,国内市场上就已经出现“水货膜”,珠海骋盛商贸有限公司唐渭冬告诉记者。
作为日本宇部隔膜在中国的唯一代理商,已经做了十几年隔膜代理的唐渭冬,可以说见证了中国隔膜的发展进程。她指出,一般情况下,“水货膜”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国产膜冒充进口品牌膜;另一个,确实是进口膜,但是是进口的残次品,也就是国外厂家不要的废料,冒充品牌膜流入中国市场。
事实上,水货膜的产生与泛滥,始终伴随着中国隔膜的国产化进程。
记者了解到,在国产隔膜还没有真正出现的早期,中国的隔膜市场全部由美国Celgard、日本东燃、旭化成、宇部等几个国际大厂把持。加上当时国内的电芯厂商没有进口权,只能依赖于贸易商供货。因产能有限,这些大厂只能先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之后,才能将剩下的隔膜出口到中国。
面对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不良贸易商把这些大厂不要的残次品和分切后的废料收集起来,也流入国内市场。“这类隔膜没有品牌标贴,但是贸易商会告诉客户这个确实是进口膜。”唐渭冬指出。
国产膜的诞生,无疑给水货膜再添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