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这些日子,"智能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门流行语了。像所有的流行语一样,没有人真正知道它的确切意义,那就让我来冒险给它下一个广泛的定义吧!智能城市是能够应用技术提高效率、努力改造自己、提高为市民和游客服务质量、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城市。
毫无疑问,智能城市的承诺是相当大的。随着智能城市的建设,下列众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交通拥堵和其在污染、压力水平和城市可及性方面的负面影响;
垃圾分类和日益广泛的废物管理;
公共交通效率和透明度;
紧急通告;
事后紧急救援;
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建设的例子并不多。也许你会注意到连通性能够实现大部分的城市服务,但问题是,当谈到连通性,城市几乎不知道它会带来的风险,也不能控制它所提供的信息。
不可否认,智慧城市"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应商(IBM、泰利斯公司、思科等)推动发展的。供应商开辟了特定专业领域,将其开发的垂直应用程序应用于城市建设,有时还涉及整体或部分项目的融资,通过获取商业证明,将其转卖给其他城市。因此,大多数智能城市项目都是以应用程序为起点,通过自上而下的构想形成的。
这种自上而下的构想方式存在一个问题:缺少对城市需求和优先项目的基本了解。项目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解决方案的存在和供应商的推动,而不是因为城市的迫切需求。那么反过来,这就会导致功能和技术筒仓的增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IT资源上产生巨大的浪费。
下面让我来举例说明一下。Smartville是一个中型城市,它的交通问题亟待解决。Smartville通过与多个供应商商议,决定采取实时交通路线选择和交通流最优化的解决方案。除了一些必要的土木工程,所有道路还需要安装传感器。传感器产生的交通信息需要进行实时整合汇总,城市会把这个工作外包给移动运营商来做。落实到位的专用计算资源能处理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并把信息和建议通过信息板或者位置触发短信发送给驾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