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智慧城市真的有那么“智能”吗?(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脉物联网    2013/11/12 10:37:42  我要投稿  

随着项目的实施,Smartville总结得出:因为地震风险的存在,城市需要建立应急服务机制。这项服务机制会给市政府提供路况信息和其他关键基础设施情况的信息,并在紧急情况下根据基础设施的数据,向市民提供实时信息、逃跑路线和安全区域。当然这项服务也依赖于传感器,只是传感器的种类不同、位置不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会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系统实现整合汇总,再通过专业IT资源进行分析处理。

Smartville已建成两个功能性筒仓。筒仓很可能使两个项目的经理永远不会一起工作,或遇见对方。重复的网络系统、IT资源和创建的数据筒仓,使数据不可能跨越两个项目的数据流,尽管这种数据流动是有益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资源,并不是最好的功能结果。这可能听起来像一个有意为之的、无希望的、虚构的情况,但通过与许多城市的非正式讨论,我发现这种情况确实大量存在,并且很少有例外。

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为今天创建的一切明天就很难利用。所以在城市还没有陷入这种困难局面时,要确保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建设。在我看来,城市应该:

评估并优先考虑城市和市民的需求;

评估现有的或设想中的连接方案,帮助解决需求;

检测资源(基础设施、IT、人力等),提供解决可识别需求的动力;

按优先顺序开发服务,持续注意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分配的资源。

基础设施资产的复用性是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但大多数城市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它们认为运营商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满足智能城市服务的连通性需求,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智能城市应用程序对实时性要求越高,网络性能就越重要。特别是当运营商专注于提高下载速度时,应用于城市建设的程序则更需要提高上传能力、降低延时性;

私人运营商并不关注普遍存在的资源配置,至少不会关注有统一质量要求的资源配置。他们认为资源配置应该有利可图,并且只需投资一个"开放服务"地区即可。不过,作为一个城市,有选择地向特定地区提供服务并不可取。

除了考虑有效的网络解决方案,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私人运营商的批量运营模式相对粗放,他们热衷于签订重复和多余的合同,不断开辟独立的服务领域。对他们来说,每一个点对点的连接都会带来利益,随着传感器需求的增加,终端的数量一定会爆炸性增长。然而对城市来说,和这样的合作伙伴合作可能不会推动城市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下面两个选项只能二选一。要么运营商意识到他们需要对不同城市提供完全不同的定价模式(一般是机对机通信),并快速开展这一定价模式;要么城市想办法把IT基础设施的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欧洲大多数城市,以及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积极部署他们自己的电缆基础设施,或者是和运营商建立公私合作关系,以保证他们以合适的价格配置基础设施,获得低水平的访问权限。

记住,一个无线网络是在边缘配有无线接入点的有线网络。市政府如果获得了对普遍存在或将近普遍存在的光纤的低水平访问权限,就能确保调度他们需要的任何传感器网络,而不用每次都付费访问。传感器可能不是蜂窝式的,这是一件好事。传感器不是蜂窝式,反而能更好的与其他类型的无线交通集合一起工作。

智能城市运动仍处于初始阶段。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