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成大数据商用门槛
无论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还是家庭互联网,都面临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大数据则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商业化最容易突破的地方。
邬贺铨向记者介绍到,“大数据占据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政府掌握了这些数据,就掌握了城市的脉搏,再加以利用就能优化城市管理,实现智慧城市。”
比如在城市交通领域,以北京为例,每天有4000万人用公交卡,其中有1000万人坐地铁,如果能将这些人从哪里发出,到哪里转车,再去往哪里等等这些数据掌握,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在道路不扩张的情况下设定合理交通路线,同时还可以向第三方企业开放,从而实现数据的商业化价值。
不过,随着今年8月的美国“棱镜”事件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个行业,也引发了众多民众的热议和关注,也给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合法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的挑战。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家庭互联网的商业化创新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上,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上的微博、微信等OTT软件的用户数据采集端口,都可以向第三方开放,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缺失,在大数据商业化开发上还处在“只做不说”的摸索阶段。
目前,微信等OTT软件表情已开始向用户收费,并植入了第三方支付,未来不排除可以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向不同的第三方商业公司开放,进行精准营销。同时,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等智能终端传感器接口,在技术上已经具备随时向第三方开放的可能,但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目前整个商业化还处在规划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