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大引发城市建设通病
如果说,商业化困局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推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贪大求全”布局,让整个战略遭遇“纸上谈兵”新尴尬。
近年来,各个地市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智能城市建设计划开始纷纷出炉,呈现全面出击状态。在唐斯斯看来,这种贪大求全的背后,是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不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600658,股吧)市等到智慧城市建设,只是换了标签,弄个新概念。“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也给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但这些只是工具,一些政府在智慧城市推动过程中,执政理念、体制机制等配套软性资源并未转变,带来的结果只会让这一项目陷入“只能智能,无法智慧”困局。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告诉记者,“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执行理念和服务理念的转型,要积极借助智慧城市转变思维和理念;另一方面是建立新型投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达到智慧城市共建共赢”。
“智慧城市落地和执行,应该先从民生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具体项目上寻找突破,最终借助一个个智能化的项目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大数据,尝试逐步建立起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最终从个体家庭、社区到全社会的商业化解决方案”,IBM业务分析软件大中华区销售经理刘海亮如是说。
目前,绵阳首批100个数字公交站台已建设完成,接下来将在四川全省推广复制。这一项目在方便公众交通出行的同时,还成为政府公共信息的综合平台。仅这一个项目政府就投资数千万元,参与企业则通过硬件、软件以及后期的商业广告等方式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