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尴尬
早于2010年推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便提出了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50万辆的目标,照此计算届时BMS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0亿元。从那时开始,专门从事BMS技术独立研发的企业陆续在行业内出现。
2010年3月,深圳市科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这家创始团队由早期华为电气(后被艾默生收购)技术人员组成的BMS企业甫一成立,便赶上了深圳市大运会投放新能源大巴的“好时候”。据了解,当初五洲龙中标的1511辆大巴(以混合动力大巴为主)上面使用的动力电池BMS系统几乎全部都由科列提供。
另外,包括哈尔滨冠拓、安徽力高等数家BMS系统开发厂商也是从2010年前后进入这一领域。
如今,以电动汽车BMS技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承受来自电动汽车市场不景气造成营收低迷的同时,也面临着电动汽车厂商自行开发BMS系统,抢夺这块看似前景美好的蛋糕。
“BMS系统是整车厂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杭州众泰新能源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张浩认为,由整车厂自行开发BMS系统具备降低造车成本、监控电池性能、保障整车售后服务等优势。
正鉴于此,众泰集团早于2011年下半年便成立了一家名为杭州市杰能动力的子公司,其主营业务就是为电动汽车开发BMS系统,主打产品包括ABM-BMS主动均衡电池管理系统和FBM-BMS被动均衡电池管理系统。
张浩告诉记者,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杰能动力开发的BMS系统便被用在众泰和康迪两家公司的电动汽车上面,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00辆电动汽车装配了众泰旗下的电池管理系统。
事实上,由整车厂自行完成BMS系统产品开发并自行消化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普遍存在。记者了解到,包括比亚迪、上汽、奇瑞等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建有BMS系统研发团队,某些厂商推出的电动汽车则几乎全部使用自家研发的BMS产品。
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电动车研发中心副主任王扬满对此表示,相比较独立的BMS开发厂商,整车厂显然更熟悉电池特性与整车性能。另外,在电动汽车产量较少的情况下,整车厂选择自行开发BMS与外购BMS系统在成本上相差并不明显。因此,整车厂往往会自行组建BMS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