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对于分布式发电的商业模式,中国目前通行的方法是一事一议,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至今还没有出现。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起步较晚,除政策和并网因素外,商业模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但至今未能摸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从未停止的探索
对于分布式发电来说,虽然中国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体系,但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已经不再实施的金太阳补贴算是一场试错的旅程,证明了从设备端进行补贴漏洞百出。中国进而转向学习欧美的补贴经验,在发电端进行补贴,杜绝了骗取装备补贴而不发电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中国在探索分布式发电补贴商业模式上的一次进步,至少明确了从终端电价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可行的。
针对分布式发电的补贴商业模式,虽然明确的细则条文未能出台,但经过了上半年紧锣密鼓的商议,国家能源局在下半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国能新能[2013]296号),批准了18个项目工业园区为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享受0.42元/度的补贴。相对于今年3月份发改委价格司对外公布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的征求意见稿中拟定的0.35元/度补贴,有所上调。
0.42元/度的补贴标准加快了这些最新批准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海淀园在这批示范区之内,一位光伏工程师综合北京的工业用电和平均日照和发电量计算出,在0.42元/度的激励措施下,项目的投资回本期仅需要3年时间。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鼓励了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建设热潮。
但是享受0.42元/度的电价补贴模式,只是一事一议,只适用于目前批准的18个项目工业园区,还未能作为固定补贴电价在中国进行普遍推广。这是因为,在中国,工商业用电电价大概在0.8~1.4元/度,普通居民用户用电电价在0.3~0.5元/度,这就带来了现行的固定度电补贴的收益不平衡问题。电价高,在获得实际的固定度电补贴之后,则收益越大;而普通居民用户电价较低,收益期则越长。因此,收益不够公平的问题,让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的投资者对用户和建筑的选择变得复杂。据发改委新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介绍,按照光伏发电成本1.2元/度来算,只有电价高于0.8元的工业用电才能有所收益。
正是由于中国用电户电价的不平衡性,让中国在“自发自用,余电上传”的补贴额度和结算方式上始终找不到平衡点。固定的度电补贴标准透明,操作简单,不会受到不同用户的用电电价和电网峰谷电价差别的影响,但收益却受到了用户用电电价的直接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能源局只鼓励建设工业园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用电的电价比较高,另一方面则因为工业用电的负载较大,容易就地消纳光伏发电,符合国家鼓励的自发自用模式。而中国的分布式发电,也只能从工业园区示范应用开始,一步步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而适用于居民用户的分布式发电商业模式,需要借鉴之前示范项目积累的经验和实际效果,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