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尤其在民生领域都有着全国领先的实践。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非常好地提供公众智慧服务的起步与落脚点。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既要考虑整个城市的信息空间的统一,也要考虑智慧社区本身的能力构架,要考虑在分步实施过程中的部署顺序与需求导向。
从城市整体的视角也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孤岛之间的壁垒如何打破,怎样的技术手段能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空间一体化整合与多样化呈现?数据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怎样实现更多更具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得到筛选,让公众能够直接得到他们最期望看到的信息?在部署过程中,亟待进行建设模式、商业模式、合作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民生领域的智慧城市应用。
政务体验报告
配套设施建设制约或推动新能源车发展
朱晟 《直通990》政务观察员
综观所有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的案例之中,我想就市民的三个侧重点做以下反映:中小企业的扶持、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及新能源汽车应用。
我们经常会接到某厂长、某经理等打来的诉苦电话,他们有着一个相似的身份微小型企业主。诉苦的内容五花八门:原材料涨价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资金紧张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了。有的听众甚至声称自己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违法取消员工社保的补缴、任意提高员工的加班时间等。对微小企业有哪些扶持措施是他们最渴望了解的信息。
网络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个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如何得到安全保证是维持网络蓬勃发展的基础条件。许多听众说,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时在网上泄露,甚至网上金融产品都无法予人安全感,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安全陷阱,导致财产遭受损失。更有不少网络游戏爱好者称自己经常发生账号被盗、虚拟财产受损,身心遭创。如何在网上看牢自己家的大门,如何提供安全的网络交易平台,是每个网民关心的问题。
“买还是不买,是一个难题。 ”这是许多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真实的内心观感。有的听众反映购买之后发觉充电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小区内无充电设施,自己要从6楼把电接到楼下,也有的听众说购买和使用成本有时候反而比普通汽车高。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制约或者推动其发展的一大杠杆,如何设立公用充电站、如何增大电池容量,提高持续行驶里程的新技术开发,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应该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主要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