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报告
陈振平 文汇报总编辑
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个人健康数据库
借助于智能手机终端,预知出行道路情况,避开拥堵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数字家庭通过信息技术与家庭电器的进一步结合,创造出智能化的家庭环境,让人们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家电等……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有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从 “物联网”、“云计算”到最近走红的“大数据”,种种与智慧城市相关联的技术全新概念的涌现让人们对于未来的智慧生活浮想联翩,而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落地实施更让老百姓关注。
近期《文汇报》连续推出数篇头版头条的报道,追踪上海各个领域里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包括社会管理、卫生医疗管理等,这些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如我们了解到,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600家公立医院将集聚海量医疗数据,计划深度解读这些数据,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应用。
当然,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大数据”概念的真正落地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才有可能构建模型,做出统计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政府各部门打破各自的“信息孤岛”;如何统计分析,如何加以应用等都需要逐步推进,管理思维也需要跟上数据时代的步伐。
此外,光从政府、公益以及市场角度去划分信息资源类型还远远不够,必须更加重视这些信息资源的相互关系,提高开发这些信息资源的技术实现能力和保障水平。
专家研究报告
数据规模大幅增长,怎样实现有效筛选
姜华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
智慧城市是面向未来城市的、覆盖信息采集、信息集聚与整合、信息处理与发布、信息交互与挖掘等的完整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体系,公众需求是引导智慧城市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风向标之一。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民生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不管是优化区域性或垂直化的公众服务能力的智慧应用,如阿姆斯特丹的购物街解决方案,奥斯汀市(德克萨斯州)的智能电网社区应用;还是以优化政府面向公众的交互窗的城市服务创新,如纽约的标准化市民服务等项目实践,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