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大概是在这个时期,钟发平决定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豪赌。2004年12月,钟发平正式辞任了力元新材总经理,去重新运作一家新的公司。此后不久,力元新材20多名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先后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其实就是钟发平新开的那家公司,做技术出身的他很清楚,那些是力元新材中最重要的人才。”一位接近科力远的知情人回忆,“其实钟发平赌的就是他迟早会重新入主力元新材。”事实确如这位知情人士所言,不过两年时间,钟发平就把力元新材重新收归自己的囊中,并在2008年以资产注入的方式,将公司更名为科力远。
不过,科力远并非没有弱点。证券分析师王翔说:“一直以来,科力远都有一个致命的死穴,对它而言,上游产业涨价的负担无法通过产品提价的方式传导出去。” 事实确实如此,自2003年上市后,力元新材的毛利率开始不断下滑,由2005年的28.32%左右滑至目前的10%左右。
不得不提的是,在这期间,有几大事件对科力远发展影响深远。第一是,自2005年开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金属镍的价格开始迅速上升,最高攀升至51,800美元/吨,这几乎对科力远造成了致命打击。虽然不久后,金融危机开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金属镍的价格也由2007年最高的51,800美元/吨下跌至2009年的9,000美元/吨左右(目前为止的最低价格),但即使这样,当时的LmeS_镍3期货价格还是比科力远刚进入这个市场的价格高了100%以上。
而让人叹息的是,虽然金属镍价格在这一时期快速下降,但是科力远的毛利率很难有所起色。与1999年刚成立时整个泡沫镍市场30%左右的毛利率相比,2008年的泡沫镍的毛利率只剩下不到10%。而根据科力远2009年报,其净利润已下滑至1,900万元,相比2008年下降46%,这也被很多行业人士解读为2008年钟发平专门向股东发出致歉信后回天乏力。
第二是,2008年7月,科力远与超霸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湖南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混合电动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组及车载工程化能量包。当时超霸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在全球电池供应商排名中名列第三位,是科力远最重要的用户之一,但由于长期受到松下电动汽车能源公司的压制,其投入重金研发的产品仅在香港的几千辆公交车上被采用。一位业内人士曾幽默地说,“这是行业寒冬中两家困难企业抱团取暖的故事。”钟发平当时也对这个项目寄予了厚望,他曾公开表示,产品研发不能跟着外国人的屁股转,草率地“克隆”别人的成果,那会永远落后于人,我们需要的是高起点、突破性的新成果,要勇于超越,做世界第一,而这一工程给了科力远这样的机会。
不过,事情远没科力远谋划的那样简单。2009年7月,科霸首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包全自动规模生产线下线。但一直没有订单,根据科力远2010年和2011年年报显示,科霸公司的营收均为0,且分别出现了247万元和827万元的亏损额。对此,一位电池行业研发人员评价说,其主要问题出在了镍氢电池的一致性上。“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上,中国生产镍氢电池的企业和日本企业在一致性上差了20倍。”无奈之下,科力远在2011年2月收购了日本湘南,该公司曾经生产了丰田普锐斯的第一组镍氢电池。这等于间接说明了钟发平的战略开始发生转移,从占领镍氢电池的价值高端向打通上游矿产资源——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模式转移。
赌局鸿源稀土
2013年4月,科力远在其年报中披露,2012年公司积极参与组建湖南省稀土产业集团(暂定名)并顺利获得政府批文。同时,公司正在推进对稀土加工冶炼企业益阳鸿源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工作,以谋求上游原材料稀土资源,满足车载镍氢动力电池能量包对稀土资源及稀土加工产品的需求。“这一消息使得科力远的股价在高位震荡,而与此同时,大盘已大幅下行,并一度跌破年线。不过,高位盘整的实质是多空双方都在观察鸿源稀土重组的状况,这也是支撑投资者的基础⋯⋯”私募人士王佳告诉记者。
而与市场的殷殷期望相反,鸿源稀土的重组工作却是一波三折。2011年8月,科力远第一次提出收购鸿源稀土,双方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有媒体引用科力远内部人士说法“我们想要降低收购标的的估值,但价钱双方谈不拢”;2012年6月6日,科力远发布重组计划,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募集资金收购鸿源稀土,根据其公布的方案,科力远以20.28元/股的增发价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合计收购价格为12.20亿元,其中对应曹佑民(鸿源稀土股东)增发的股份数为4,812.62万股。可是这一方案进展缓慢,甚至没有在证监会规定的时间内召开相关的股东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