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一种说法,过去几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与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因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讨论技术路线以及要不要发展电动车的问题,您怎么看?我们现在跟国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林逸:我觉得这是某个人的某一个说法,不成定论。我认为整体差距在缩小,但在主要产品水平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电池和电机。
国内的电池电机水平与发达国家电池电机的最高水平有很大差距,取决于几个方面,第一,国外的企业投入比我们大,比如电池,一建新的电池厂会投入几个亿的美金,他们的设备是一流的。他们的生产一致性要好于我们的生产一致性。
第二,像日本,美国,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元器件水平上比我们高。我们有很多是新发展的,像电气的接插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他们的东西有好多都上百年了,有很多知名的供应商,买来就好用。国内以前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起来的厂子,跟着电动车整机厂在做,会有经验问题、工艺问题、原材料采购问题和成果问题,做出来的东西不怎么好。
记者:具体是哪些问题?
林逸:我们有个统计,故障率最高的是电动辅助部件,比如电动转向,自动,空调,包括接插头,还有随车充电器和DCDC变换器,这些个大的部件,都是新的企业研发的。过去传统车不用,传统车有固定的配套商,有一百到二百个,对他们的质量好控制,可以从中挑选价格便宜、质量好的。但像我们电动车刚出来,没得选,还要去培育,比如让他们先做100个产品,我们先试,如果有问题再做第二代。这样一个过程就会导致新产品故障率要高一些,这个方面工业基础很关键,国外的工业基础好,做的东西成熟度高,国内成熟度低。
从电动车产业化的水平来看,我们跟国外确实有差距,单就电池和电机的绝对水平而言,特别是产业化规模上,我们一点不比国外差。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的电动汽车有一定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