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刚刚上路的储能企业,还没有调整好行进的姿态,就陷入了瓶颈。
普能曾经被认为是国内最具潜力的储能企业,然而由于其成立6年来没有任何盈利,这家明星企业不得不在一年前易主国能电力集团,其创始人俞振华也无奈退出。
“我们现在的储能技术并不过关,许多公司熬不住纷纷破产,未来10到20年之内,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主要还是得通过并网而不是储能。”
在近日举行的2012中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及储能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的开场白,着实给储能界的商家们浇了一瓢冷水。
李俊峰认为,在技术尚不成熟、成本无竞争优势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我国储能产业大规模化应用还为时尚早。
我国大规模储能产业目前的重点任务是技术研发
商业应用受阻
储能被认为是现有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五大电力环节之外衍生出来的新产业,理论上讲,它既可以满足不同电力环节的不同需求,又能使整个电力链条上的任一环节都受益,尤其是那些能实现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大规模储能。
然而,大规模储能在实际的商业化应用中却并不尽如人意。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储能行业的投资者基本上都还没有盈利。
“储能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市场决定研发,商业模式不成熟,储能产业就难以发展。目前我国的分布式储能已有一定市场,而大规模集中储能还未形成有效市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如是表示。
就目前来看,我国上马了约40个储能示范项目,其中规模在1000千瓦级的项目为数并不多。业内人士称,这些储能项目大多只是起到示范、探索性的作用,并不具备产业化实质意义。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行业研究员孙振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还仅处于实验和示范应用阶段,储能技术的成熟度、储能系统价格以及电力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储能的价值,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截至目前,美国的储能产业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独立的产业政策和付费机制使得该国的储能技术早已进入商业化进程。而在我国,储能由电网一家主导的产业发展路子从未发生改变,储能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对电池技术的学习和验证上,应用类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业内人士称,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储能电价,储能的建设及运行成本在现有电价体系中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疏通渠道。我国电力体制的过于垄断以及储能产业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好企业、好技术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