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大车展的常客,而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更多努力。
上汽集团日前正式宣布,将向市场推出200辆纯电动汽车——荣威E50。记者了解到,荣威E50由上汽历时3年自主研发,是国内第一款真正以量产为目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这款车采用了全新开发的纯电动汽车专用整车平台,这是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特征设计的。这意味着上海的新能源车战略步入了实施阶段,也有助于加速国内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化进程。
汽车重镇能否大有作为?
承担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战略性任务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重镇,上海承担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战略性任务,2000年就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2001年,上汽和同济大学等数家单位联合成立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上汽也正式介入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成为第一批从事新能源研发的中国车企之一。
2006年,由上海团队研发的“超越三号”汽车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清洁能源汽车大赛,在燃料电池组比赛中超越通用、福特和日产等汽车巨头,总成绩与奔驰基本持平。
2006年4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项目指南。2009年1月,国家为推进新能源汽车,实施“十城千辆”工程。依照规定,纯电动客车最高补贴50万元、燃料电池客车最高补贴60万元,依靠财政补贴力争使新能源汽车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一些大型车企闻风而动,纷纷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项目。
2011年4月,上海成为中国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上海市嘉定区被指定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一年多来,上海依托汽车特强产业的综合优势,全力推进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和示范推广力度。在示范应用领域,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在国内率先建设了电动汽车试乘试驾中心,建设了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专卖店,加快布局建设充电桩、充电站等配套设施,为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打下基础。
虽然上海的混合动力车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研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据原通用汽车电池工程师汤曦东介绍,目前中国锂电池中关键的隔膜材料还需要进口,电池性能、安全控制等与电池巨头还有较大差距。
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高达50亿元的比亚迪,正在等待收获季的来临。
日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告诉记者,今年第四季度,比亚迪在这一领域可以实现盈利。他说,“虽然盈利的额度不大,预计在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拐点,到那时盈利额度会进一步提升。”
第四季度的盈利,主要是基于公交系统和出租车公司对比亚迪电动车的批量采购。为打通这一市场渠道,11月4日,比亚迪汽车带来系列解决方案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这是比亚迪针对出租车及公交大巴市场推出的 “零元购车、零成本、零排放”解决方案。本次比亚迪发布的电动车推广计划分为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和出租车解决方案两部分。通过金融业务介入,比亚迪在公用车领域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
随后,资本市场反应积极。11月5日,在深市大盘下挫的情况下,比亚迪逆市上涨了3.26%,收盘于15.20元。
分析认为,资本市场的反应再次表明,比亚迪在公共交通系统商业模式的突破,不失为当下能源车的一种正确方案。王传福向记者表示,“补贴肯定是短期行为,市场化的路径才是电动车规模推广必须坚持的方向。”
除了此次发布的公交与出租车领域商业模式,在私人用车电动化方面,比亚迪也在积极探索。据悉,明年腾世上市之时,这一方案有望同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