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由于间歇性、波动性以及为保证并网需要的各种调峰电源,风电被冠以“垃圾电”的称谓。对于这一不雅的名号,风电有满肚子委屈。
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风电属可再生能源,发电时不冒烟、不排污,这种清洁能源和“垃圾”二字怎可相提并论?
再者,风与太阳都属于大自然恩赐的天然资源,不用白白浪费,用了则可为人类造福祉,缓解能源和环保压力,怎可被冠以“垃圾”的外号?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并网风电达5258万千瓦,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如果宣布“垃圾电”世界第一,这多少会让人怀疑发展者的决策能力!
相对于上述三点,风电更大的怨气是,正当自己要甩开膀子拼命发电的时候,有关部门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给发电指标。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100亿千瓦时风电电量由于被限发而损失,仅售电经济损失就超过50亿元。
我国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是国内风能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风电占全国并网装机比重达87.7%,平均占当地火电、太阳能等所有电源的比重20%以上。但2011年,“三北”地区风电场平均利用小时数1907小时,同比降低266小时;弃风电量达123亿千瓦时,电费损失约66亿元。有劲使不上,煞是无奈。
对于这种怪现状,有关部门给予的解释是,这里电源结构单一,远离负荷中心,受宏观经济影响大,难以就地消纳,而中东部地区消纳风电的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风电企业对这种解释则哭笑不得:一方面说中国煤炭资源储备仅能用20来年,另一方面却还不停地上马火电项目,将有限的煤炭一天天地烧尽;相反,永续不尽的风却不让之化为电,一排排壮观的叶轮在那里晒太阳!
“三北”地区的弃风现象只是我国现在风电发展现状的集中表象。其实,不管是浙江、江苏的海上风电,还是河北等地的陆上风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弃风让火”现象。大家耳熟能详的原因是风力发电不稳定,无法快速跟踪负荷,需要火电、气电和抽水蓄能调峰保供。而关键的原因是,风电受风力影响大,风大时发的电电网消纳不了,风小时发电又会对电网形成冲击,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风电就永远难以挑大梁、当主角。
要解决风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就必须解决风力发电高峰时的储存和转换问题。一个好的消息已经传来:8月16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深处距中俄边境只有100多公里的呼伦贝尔市赫尔洪德村,由两台风力发电机、三排太阳能电池板和一组储能电池组成的新能源电站,使赫尔洪德村103户牧民告别了无电时代。
这个名叫风光储互补的发电站是国家电网、内蒙古东电和中国电科院合作建设的,开创了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新能源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力供需本地平衡,平抑了主网的供电峰谷差,探索出一条偏远地区电网建设的新模式。
电网企业在探索风光储互补电站,五大中央独立发电企业则在探索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贺圈镇狼尔沟村,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如今却见证了中国风电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在那里,华能投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定边狼尔沟风电分散式示范风电场。今年8月1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新能源企业和专家到狼尔沟实地考察后认为,狼尔沟风电分散式接入项目为我国新能源分散式接入方式和微电网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际运行的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