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8月15—16日,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赫尔洪德“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接入控制试点工程”项目进行了联合验收审查,这表明我国对微电网的探索又取得了新成果。微电网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能为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提供技术支撑。近两年,国家电网在草原、海岛等边远地区发展微电网,成效逐步显现。南方电网近日也透露,将在三沙建设智能微电网。那么,微电网究竟有什么作用?应如何定位呢?
有利于分散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在草原深处距中俄边境仅100多公里的呼伦贝尔市赫尔洪德村,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控制系统实现了新能源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在河北省围场县,单个家庭用风能、太阳能等汇集成的小型供电系统,既能独立运行,保证居民用上稳定的电,又可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如果自家无法发电,系统还可以自动切换到外部电网……实践证明,应用微电网技术将能有效提升分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效率和用户用电的可靠性。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还有256个无电乡镇、3817个无电村、93.6万户无电户、387万无电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总无电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等14个省(自治区)。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一些偏远地区,如部分海岛等难以与大电网相连,一直受到供电难的困扰。微电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对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电网呢?简单来说,微电网是通过控制系统、储能系统协调平衡多种分布式电源,平时与大电网并联,富余电力输入大电网或储能系统,发电不足则从大电网购入电力或使用存储的电力;遇到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则快速解列,孤网运行,保障主要负荷。当然,在大电网不能覆盖的偏远地区或海岛组建微电网,其运行方式是孤岛运行模式。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相对聚集的微型分布式电源(如小型风电、光伏发电、燃气发电、燃料电池等)与储能系统等联合管理,组成微电网,是从技术上保障微型分布式发电的有效利用和用户可靠供电的有效途径。
微电网处于探索示范阶段
微电网是微型分布式电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我国微电网的发展应符合我国分布式电源的发展阶段和实际用户需求。
一些专家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微电网只有在那些大电网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具有存在价值。根据不久前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将建设30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微电网发展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总的来看,目前微电网还不具备成熟稳定能力。究其原因,微电网中除分布式电源成本居高不下外,微电网控制系统中相应的储能、电力电子装置、控制保护设备初始单位投资大。而且,微电网的储能设备折旧、运行维护等其他费用相对于较小的用电规模而言也很高。如果把按照国家目录电价从大电网用电比喻成普通老百姓的“一日三餐”,那么通过微电网用电就是“吃鲍鱼海鲜”。实际上,在我国由来已久的小水电自供区问题可以作为微电网发展的一个镜鉴。依靠发电成本较低(通常为0.2-0.3元/千瓦时)的小水电为主要电源的自供区,却屡屡爆出用户难以承受的高电价,如2009年媒体曝光的重庆江津“天价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