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研发尚存瓶颈
但无论如何,对于近年来饱受利润率下滑的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智能电网建设这块“大蛋糕”仍显得极具诱惑力。
“传统的一次设备本身是无法实现智能化的,而产品要为电网服务,就要配备相关软件、传感器,运用集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帮助它实现智能化。”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种衍民将这些技术比作一次设备的“眼睛”和“耳朵”,“加上眼睛、耳朵的一次设备,能看见也能听见,智能化程度自然就高了。”
然而对于设备的研发、检测标准却始终是横在企业一道坎。“究竟什么样的设备是智能电网所需要的,什么样的智能化设备对于电网而言是切实可靠的还没有定论。”某电气设备企业的负责人对于研发“智”变的进程之快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有国家电网方面人士甚至曾在某内部会议上表示,目前可以顺利进入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中的设备的技术水平及研发标准不能等同于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要。“即使有的设备已经在示范项目上使用,也不代表这样的设备就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真正需要的。”
2010年6月,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正式发布。但上述标准却不是行业内惟一标准。目前,南方电网也在致力于对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并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炉。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智能电网标准均不是国家标准,且同国际标准的对接尚存阻力。
就智能电表领域而言,目前国内有等多家企业涉足生产,但“基本上还是根据地方的试点项目度身定做的,不是一个通用智能电表。在其他项目使用和出口中,还要面临标准统一问题。”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电力产品部新能源产品经理赵天意表示。
更为现实的例子是,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接管菲律宾电力公司后,希望推广中国国标的智能电表,但是菲律宾倾向于美国的智能电网标准,中国产品的出口即面临阻碍。
对此,种衍民也坦言,尽管现在企业智能化产品研发进程还比较顺利,但产品最终还需经历标准化、技术统一,通过运行鉴定才可以最终定下来。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张文兵告诉记者,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进步,国内设备企业已逐渐缩小与世界跨国企业的差距,改变了以往跟踪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当国内外企业起跑线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去趟路了,这使得企业科研的投入上比以往更大。而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5%~10%,倘若没有国家支持很难做到这种科技再投入。”
事实上,智能电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多领域跨行业的协调合作是关系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但缺乏协调推进机制一直让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有些孤掌难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积极建议在国家能源局中增加协调智能电网发展的职能,一次统筹智能电网发展的相关工作,牵头组织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在智能电网的推进中利益相关方众多,其发展涉及整个电力行业以及上下游的产业和广大电力用户,由此催生多种新业务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善,短期效益低,参与的企业甚至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而在此之前国家对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资金、财税、投融资、价格等问题都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与激励。
“目前亟需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智能电网在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功能定位和战略地位,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智能电网战略性、阶段性的发展路线,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差别化的智能电网发展区域布局和发展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曾提出如上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袁颖指出,要完全实现智能电网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受国家政策、投资等影响,而且包括现有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电网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的用电习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这个实现过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
曾在电网信息和系统已经扎根16年的东软集团目前智能电网业务占公司总比重不超过5%,该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由于存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国内智能电网成熟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电网是很好的概念,是全世界的趋势,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并且投入成本会很高,至少在5年之内还不会达到目前大家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