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国家碳达峰试点(信阳)实施方案:探索新能源电力消纳路径(4)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4/7/24 16:41:08  我要投稿  

(二)继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绿色低碳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创新型绿色企业培育工作,培育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的“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域头部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瞪羚”企业后备库、“独角兽”企业种子库,引进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扶持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重点对接苏州创新及技术转移消化需求,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服务体系,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绿色科技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大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协作主体定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验证服务平台,申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绿色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提供定制试制、检验检测、认证评价等服务。支持信阳国家高新区整合优化中心园区、平桥园区、上天梯园区、明港园区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资源,激发2家国家级孵化器(信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汇盈创欣孵化器)先进技术研发能力,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支持豫东南高新区整合优化潢川县、光山县和新县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资源,规划建设豫东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制品创新联合体等,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发挥信阳师范大学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最具创新活力的高地优势,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新能源、储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数字化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碳排放监测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和政策,推动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产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加大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信阳市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探索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加快突破高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排放、变革性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的开发研究,研发推广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提升餐饮、居住、交通、物流和商品生产等领域智慧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生产更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生态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的新产品新设备,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支持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重大科技、前沿引领技术、战略性先导科技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在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工程、重大基础研究专项,谋划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和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绿色低碳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企业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充分发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引导作用,支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等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独立或者联合建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农业试验基地等技术基础设施,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推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高排放工业与新能源利用形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应用,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企业建立技术进步机制,引导企业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等社会化中介活动,支持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信息库以及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形成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构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机制

(一)构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对接机制

加快建设服务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有效对接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市场化绿色低碳技术需求,推动绿色技术成果高效转移转化。完善企业间合作机制,建设企业合作创新网络,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共研共享。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专业化绿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优化整合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科创载体,建设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以市场为纽带联结形成相互交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螺旋前进的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供需对接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创新技术经验推广和服务宣传机制

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先进经验做法总结,建立经验推广常态化机制,选取一批开展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有效制度机制在信阳市范围内复制推广。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案例库和应用推广中心,对重点用能单位在研发应用节能降碳减排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和共享应用。完善绿色低碳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宣传推广矩阵,多样化展示和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转化与应用,激励更多企业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将绿色低碳技术有机融入影视文艺创作,制作包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的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三、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一)开展工业领域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

以先进工艺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化示范,重点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相关企业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加强燃料替代、生产方式变革以及新材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围绕低碳/零碳钢铁,重点研究高炉富氧和炉顶煤气循环技术验证和示范、富氢气体冶炼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钢渣高值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等。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延伸、生产性服务、智能运维等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开展建筑领域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

加大绿色建材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推广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砌体材料、结构保温一体化墙板等,发展性能优良的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构建有效监督和诚信管理机制,提升绿色建材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水平,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化工程。进一步加大装配化装修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力度,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在装配式建筑中加快推广装配化装修,建立内装部品体系,推广应用主要部品模块,形成集标准设计、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技术集成的一整套部品生产体系。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和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设备应用,推动大数据等技术与智能传感设备的集成应用,打造建筑数字化施工、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对工程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开展交通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

围绕城市智能高效近零碳排放交通系统构建,开展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运输结构、零碳新型载运工具、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为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开展绿色交通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纯电动及氢燃料电池车船适用性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三电技术”的薄弱环节,攻关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推动在中长(短)途运输、城市配送等多种交通运输场景中的示范应用。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及运维成套技术研究,深入开展长寿命路面、养护再生材料、风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探索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的新路径,在新能源及氢燃料电池车船、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领域取得具有引导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和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

(四)开展能源及装备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

探索打造储能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和动力锂电池创新联合体,抢占动力锂电池行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光伏产业方面,打造光伏全产业链,推动建设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互相关联、互相支撑的重点研发项目群。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修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方面,聚焦高比能正负极材料、耐高温隔膜、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新一代电池、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利用等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基础研究、攻关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氢能发展方面,提高双层板涂层、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氢能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强化“双碳”人才队伍建设

(一)实施更加创新的育才机制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需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组建政校企三方参与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从各相关单位组织选拔一批青年骨干,和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联合定期培训,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专业管理人才。支持大中专院校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联合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员,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发展急需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实施更加开放的聚才机制

深入实施“双碳”高端人才聚集计划,重点支持引进绿色低碳产业、企业、社会等方面急需的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挥科协组织、公益组织系统优势,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性科技社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联系,建设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健全更加科学的用才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人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管理、服务创新人才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实施“双碳”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社会人才结构转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创新人才聚集明显的单位为重点,探索“按需设岗,竞争择优,自主聘用”的人才管理体制,实施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用才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

(四)推进产业化人才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平台建设,与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心,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共创“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配合,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人才的培养高地。发挥企业在技术和用人方面的带头作用,发展“双碳”经济,提高本土高校大学生留信比例,依托高校和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

第四章重大工程

针对信阳市工业、能源结构、建筑、人居、交通等领域碳排放情况,结合最新发展规划,梳理碳减排潜力,围绕绿色低碳技术示范、能源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修复、节能降碳改造等领域,整理出碳达峰重点支撑清单,为信阳市实现碳达峰面向碳中和提供必要支撑。

目前拟实施117个重大支撑项目,其中,绿色低碳技术示范项目4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47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25个、循环经济发展项目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5个、节能降碳改造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估算为864.32亿元。

第五章政策创新

一、统筹绿色低碳财政价格

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整合各类财政资金,以落实各类绿色财政政策为抓手,促进信阳市国家碳达峰城市试点工作有力推进。

(一)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激励作用

对接明阳风电合作银行(建行),统筹市1亿元气候投融资专项资金,10亿元气候适应专项基金,支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污染防治领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大力支持水、大气、土壤、固废及核与辐射等各类污染治理项目。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执法、应急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聚焦环境信息等各类能力建设项目以及建成项目的运维保障支出。(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二)发挥生态绿城建设专项资金激励作用

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重点工程建设较好的项目给予奖励,对生态绿城建设较好的有关单位及个人实施奖励。重点支持“增核、扩绿、联网”等生态绿城建设优秀工程项目,重点向纳入民生实事建设的工程项目倾斜,对生态资源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郊野公园工程项目、城镇公园绿地工程项目、生态廊道工程、生态绿道工程项目、生态细胞创建项目予以奖励。(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三)发挥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激励作用

重点支持绿色食品、时尚家纺、绿色建造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等。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支持企业节能改造,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和重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产业化项目,对相关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项目,对符合规定项目,按循环利用及减排效果给予奖励。培育绿色企业,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单位;对新获评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的企业;对新获评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工厂、能效领跑者企业称号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完善绿色金融投资政策

促进绿色信贷融资规模持续增长,扩大绿色直接融资规模,增加绿色保险覆盖更加全面,相关指标力争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积极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产品结构更加多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拓宽绿色金融投资支持领域

支持工业企业绿色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和“智改数转”企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满足钢铁、纺织、水泥等传统高碳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减碳改造、清洁生产等转型融资需求。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对生态种养殖、农业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金融支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化转型发展。支持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绿色建筑等领域技术的金融支持,配合推进“危污乱散低”企业出清提升行动,依法规范“两高”项目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新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减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局)

(二)丰富绿色信贷的产品与服务

支持金融机构大力推广“茶香快贷”“绿色建筑开发贷”“碳排放权质押贷”“知识产权保险”等38款绿色金融产品等特色绿色信贷产品,加快创新水权、用能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鼓励针对科技型绿色企业、准公益型项目等,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支持对绿色外资外贸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引导辖内银行业机构主动对标《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加大对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风电、热电联产、林业碳汇、污水净化等绿色项目。(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市林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继续扩大绿色直接融资渠道

指导金融机构做好绿色债券需求摸排和项目储备工作。支持辖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金融债等,多渠道补充资金,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扩大融资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优势绿色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市国资运营公司)

(四)持续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保险

鼓励辖区内保险机构大力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保险等绿色险种,创新开发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绿色产品质量安全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绿色低碳险种。探索差别化绿色低碳保险费率机制,将保险费率与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挂钩。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绿色低碳投资。(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信阳金融监管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打通适配绿色经济的投资链条

整合绿色信息,发布绿色金融产品,撮合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得到精准对接。持续优化升级信阳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绿色金融信息发布、绿色项目智能识别收储、绿色融资供需撮合、绿色金融信用评级、绿色金融风险预警、金融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兑现等“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功能。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为契机,搭建涵盖“绿色信贷、绿色项目、绿色企业”分布情况的绿色场景应用,集中展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同步形成绿色金融发展全域地图,完善绿色金融运行实时监测,有效提升绿色金融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据生态环境局、工信局、住建局等单位的行业属性、节能消耗、环境治理等30个涉绿指标,依托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专区构建绿色信用信息评价模型,充实完善绿色项目(企业)库,对各类申请入库企业涉绿程度进行实时评价,确定绿色等级并进行认定和公示,为企业享受各类政策和金融支持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信阳金融监管分局)

(六)设立绿色低碳领域发展基金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绿色低碳类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绿色低碳项目中的活力。以市场化方式,投资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实体和项目。借助新能源赛道,发挥头部机构以及产业资本的力量,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新能源主导产业,重点投资新能源技术、规模制造、终端应用,引进优质科创项目;重点投资清洁低碳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及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关注太阳能、氢能及应用、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及充换电及其他绿色相关领域。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绿色低碳相关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市国资运营公司)

三、构建“双碳”服务支撑体系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等配套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一)建设绿色金融综合管理平台

重点围绕跟碳达峰碳中和密切相关的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五大领域,做大做优绿色金融项目库,提升绿色金融影响力,扩大绿色项目覆盖面。依托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认定和公示符合绿色产业的项目和企业名单,严格监督绿色项目实施和绿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假绿”“退绿”行为,健全绿色金融业态,强化绿色金融导向作用,为绿色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二)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制度

参照《河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周期性编制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五大领域以及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在内的碳排放年度清单,不断优化清单编制方法、活动水平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排放因子的本地化水平,提高清单质量。汇集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建设碳排放数据平台。以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行业和企业名单以及数据报送要求和规范为依据,指导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在现有统计制度基础上,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等领域的适用于碳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并实行年度核算制度。建立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组织开展对相关企业填报历史数据的第三方核查,确保碳市场建设顺利推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三)推动企业使用碳足迹碳标签标识

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企业低碳管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逐步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按照自愿原则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溯源动态管理。根据碳足迹、碳标签等需求,研究设计电池护照,建成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工具。支持光伏、电池、纺织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发布产业链重点环节碳排放基准值和标杆值。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项目的环保、能耗指标,技术标准和专项政策,满足电动汽车电池分阶段实施碳足迹披露的要求。(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推进碳排放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

基于已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大唐信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唐信阳华豫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功经验,推进信阳市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数据核查工作,确保国家要求行业范围内的重点排放企业按期全部进入碳交易市场。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北京)中心信阳基地,深化与北京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积极开展低碳产业链集聚发展研究。健全碳交易市场信用转换、期限转换以及流动性转换等基本功能,推动各类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开展碳普惠,积极参与黄河金三角一体化碳普惠体系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完善水容量、碳排放等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

(五)推动ESG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编制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或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披露公司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工作,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持续提高上市企业ESG专项报告披露比例。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提升ESG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在ESG领域的应用。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企业ESG评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办公室、人行信阳市分行)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