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绿色化提升工程,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持续推进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积极打造近零碳排放园区。优化钢铁行业布局,做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就地改造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推广非高炉冶炼技术,提高钢铁行业短流程占比。发展优特带钢、高强度钢产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打造优特带钢生产和加工基地。构建绿色建材产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以万华生态、现代筑美家居等企业为龙头,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基地。依托浙商纺织、刚辉纺织、大江纺织等重点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废旧纺织品服装综合利用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锻造新兴产业竞争优势
1.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重点突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储能、新能源配置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促进风能、太阳能等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加快提升新能源综合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新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和新业态,构建“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能源集成互补、梯级利用新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开放共享、智能互动、多能协同的新型生态化能源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依托光山新材料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超硬新材料及制品,加快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支持企业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切割、磨削、抛光等环节开发高端超硬材料制品。支持企业引入培育钻石技术,向宝石级金刚石拓展。培育壮大矿物功能材料,推进矿物功能材料在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中实用化,建设矿物功能材料产业园区。开展基于大宗尾矿生产矿物功能材料的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尾矿“近零排放”的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园区。积极开展上天梯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修复,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基地。依托“光屏端器”产业链,支持圆创磁电、中部半导体等企业向稀土强磁材料、光电子材料等电子信息新材料拓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3.推进高端特色装备产业发展
依托淮滨造船产业园,打造水上运输船舶和游艇生产基地、河南省内陆临港船艇装备基地。以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为方向,以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培育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新县的百亿级医药制造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倍增计划”,着力打造以生物药品、贴膏剂和医疗器械为主的医药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息县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百亿产业集群,打造纺织专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依托煜泰科技、鼎润科技、豪特曼、万华生态板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系列化发展。支持谷麦光电、中部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企业向3C电子智能装备拓展,重点在大尺寸模组加工装备、自动化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以弱筋小麦、优质稻米为重点,加快弱筋小麦良种的繁育、推广,提高弱筋小麦面粉加工能力,延长糯米粉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速冻食品和原料生产基地。依托文新、灵山、卢氏、九华山等龙头生产企业,在稳定信阳毛尖茶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眉茶和保健茶产量,推动茶食品、茶饮品和茶叶精深加工,叫响“信阳毛尖”品牌。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库,全面推广低温冷榨等先进加工工艺,大力提高茶枯、油茶壳、油茶花、油茶叶、油茶根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开发茶皂素、二酯油、保健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面推进信阳菜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信阳菜中央厨房、优质食材供应链基地,推动信阳预制菜发展。以淮滨县五谷春酒业、平桥区鸡公山酒业等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化产品,加强品牌培育与推广,建立商业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四)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
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能制造数字基础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智能制造数字基础新设施合作生态。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产业体系生态化,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围绕中小企业转型需求,积极开发特色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推动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支持骨干企业推动工艺创新、装备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5G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支撑产业、智造服务、标准体系、服务机构等发展,构建一批高水平的智能制造园区。围绕工厂、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开发感知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未来网络应用场景。依托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信阳节点,推动5G+区块链融合创新应用。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工业、服务业在线化、绿色金融和智慧城乡建设,打通线下线上之间信息壁垒,开发布局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城市管理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五)打造绿色节能低碳企业
聚焦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绿色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家居、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矿物功能材料等领域,培育壮大龙头企业40家,打造1~2个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的绿色技术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其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绿色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层孵化体系,构建从绿色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打造一批绿色创新发展企业。实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中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型企业集群,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1.全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在电子电器、通信、纺织、机械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行业代表性强、市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示范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发挥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建立长效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支持绿色工厂及绿色产品供应商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名录。强化绿色生产,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构建以生命周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使用、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2.梯队培育绿色工厂。加快舜宇光学、明阳智慧等绿色工厂培育,引导现有的国家、省级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开展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及集成应用,树立标杆示范。通过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绿色工厂用能结构优化;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绿色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工厂运行全流程绿色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3.推动创建绿色园区。在高新区、羊山新区、豫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地区,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按照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利用绿色化、运营管理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的要求,以产业集聚、生态化链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
4.完善绿色服务体系。引导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相关地方标准的研究,细化分行业的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示范创建工作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办公室)
四、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
着力构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体系,创新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路径,加快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和建筑用能结构优化,全面推进美丽宜居城乡建设。
(一)加快绿色建造全产业链发展
1.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依托现有建材专业园区,支持杭萧钢构、中浙远大、万华生态板业、恒顺植物纤维板和上天梯珍珠岩企业绿色发展,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地。重点推进已开工的11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基本建成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集成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造产业体系。2030年,中心城区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落实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桥梁、市政工程等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住宅、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等相关要求,新建项目装配率不低于50%。(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
2.全面推广绿色建材。围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与建筑同寿命的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材及其维护结构体系,开展对装配式墙材部品等新产品进行绿色建材产品的认定,支持传统新型墙材企业向新型绿色建材和装配式部品件生产企业转型,引导社会资金推动新型绿色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提升装配式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高品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节能门窗、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鼓励发展性能优良的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构建绿色建材全产业链,推动上天梯珍珠岩、膨润土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区,建设上天梯绿色建材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建造品质
1.重视绿色设计引领。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建筑方针,将绿色低碳、经济合理、舒适自然、传承文化、彰显风貌的设计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按照“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的原则,充分发掘场地空间、建筑本体与设备在节能资源方面的潜力,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动BIM技术在试点项目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集成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设计主导下的多专业协同,发挥建筑师主导作用,推动建筑技术与艺术、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加强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全过程统筹,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培养一批精通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才,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绿色建筑设计企业。(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提升绿色建筑品质。推进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宅建设,提升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能智慧水平,提高建筑室内空气、保温、隔声、水质等健康性能指标。不断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政府投资项目要率先引导。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标准立项设计建造,建成一批高品质住宅等绿色建筑项目,全部建筑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等级。(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3.大力推行绿色建造。以绿色建筑为终端产品,大力推行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绿色建造方式,引进和培育设计咨询、绿色建材、工程承包、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智能家居等先进特色企业,发挥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优势,广泛与本地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央企向城乡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4.提升绿色建造工艺水平。围绕上天梯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珍珠岩、膨润土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区,发展外墙保温建材、新型墙体装饰材料,打造建筑外墙保温、装饰材料生产基地。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主线,提升生产绿色制造能力,打造罗山、商城、固始等石材专业园。(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推动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1.实施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带头示范作用,实施既有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提高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比例和能效指标,扩大绿色建筑规模。大力推进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光伏开发和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强化对公共机构的用能管理和碳审计,出台政策和奖补机制,鼓励公共机构建筑率先承诺碳达峰。到2025年,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中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开展居民小区绿色节能改造。倡导新建小区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对社区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消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建设和改造。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建设低碳社区。在社区规划、运营管理、建筑节能、资源节约、新能源利用、低碳文化、低碳运营等方面实施新建社区的低碳建设或既有社区的低碳改造,引导社区居民低碳生活。加快推进新建小区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老旧小区的智能化改造,推动小区提升智慧运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民政局)
3.推动农村建筑绿色节能建设。开展农村低碳建筑应用,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农房改造、农民住宅防灾减灾节能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开展建筑节能与新型墙材下乡服务,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新材料新结构体系应用实施。引导农民自建房使用节能环保安全便利的新型墙材,促进节能建筑与新型墙材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推进城镇老旧建筑节能改造,重点鼓励并支持城镇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对空调、照明、用水设施、电梯等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老旧建筑能源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有序推动绿色农房节能改造,通过农民自建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建设,提高农村能源自给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应用
继续完善绿色建材数据库,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推荐本土建材企业申报河南省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鼓励建材生产企业开展绿色建材认证。定期颁布国家、河南省和信阳市出台的绿色建材相关政策;《信阳市绿色建材产品目录》中的绿色建材使用类别、名称、品牌、型号规格、类目属性等信息;政府绿色采购数据、绿色建材普及应用情况。(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五)加快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绿色低碳现代水网体系。倡导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推进城乡绿色规划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水系生态治理与修复、雨污分流改造、海绵型道路建设、公共绿地建设等主要任务。持续推进浉河、淮河、出山店水库、南湾湖等水系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向纵深发展,全面促进减污降碳。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袁湾水库、白果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建成投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水网体系。(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2.升级改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固始县沙河铺镇污水处理项目等重点工程,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抓好固始县分水亭镇垃圾中转站、信阳市中心城区协同处置厨余及餐厨垃圾项目及二次转运站工程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分类利用,促进生活垃圾设施绿色化升级,提升生活垃圾的消纳能力。(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
五、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聚焦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装备升级、多式联运等重点,推动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一)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
1.完善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打造省域交通互联互通、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乡镇村庄全面畅通的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机场、绿色枢纽等建设,统筹融合交通枢纽与交通网络,完善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站站点之间的换乘和接驳服务,推动各方式和各层次交通网衔接顺畅,提升枢纽一体化交通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
2.加大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提升铁路货运比例,支持砂石、煤炭、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运输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新(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国省道提质改造升级,显著提升国省干线路况。充分发挥河南省最大综合性单体港口—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内陆“无水港”物流功能的优势,抓好淮河淮滨至息县航运工程息县段、淮滨至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启内陆中原“通江达海”“海河联运”新时代。(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港务中心)
3.继续优化城乡客运枢纽布局。续建信阳汽车客运东站、新县田铺2个客运站,新建息县交通枢纽站,谋划提质改造8个以上老旧客运站,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客运站体系。扎实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续建茗阳公交首末站、平桥公交枢纽站、上天梯公交枢纽站等3个公交场站,谋划建设湖东、城北2个公交场站,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二)推动绿色交通工具低碳转型
1.推进交通用能绿色低碳多元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车轮”计划,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规模。推动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运营车辆推广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出租车和公交纯电动车应用,鼓励个人或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主城区新增公交车基本实现电动化。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在中重型卡车、船舶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依托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与低碳化、轻量化、智能化造车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持续完善全域充换电网络,谋划全域充换电体系,发展应用智能路网、加氢体系等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2.持续提升运输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更新改造老旧车辆,推广应用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实施国Ⅵ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严格落实治理车辆超标排放执法,全面实行超标排放汽车的检测与维护闭环管理,鼓励采用较高排放标准的新型节能运输工具。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严格实施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国家排放标准,加快实施第二阶段排放标准。加快码头、加注站建设和运行,大力推广靠港船舶优先使用岸电,积极推进水上服务区、待闸锚地等岸电设施的建设与使用。2025年底前,完成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货车省分解任务,国六排放标准重型货车占比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
(三)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原则,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制定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实现城镇公共场所基本覆盖。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数字化建设,构建高效统一的智能充电平台。加强电池运行全生命周期在线管理,优化能源互联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探索无线充电、移动充电、换电智能导引等新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局)
2.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提升。坚持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养护全过程,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提升改造,持续推动铁路电气化改造,完善充换电、配套电网、加气站、内陆港、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完善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设施。鼓励在港口、航运枢纽等区域布设光伏发电设施,加快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推动交通与能源领域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3.加强农村绿色低碳交通建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公路“提档提质工程”。推动“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1000公里。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完成3.5米及以下公路拓宽改造1500公里。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升级改造2000公里。建设美丽农村路500公里。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水平和抗灾能力,实施安保工程1000公里,改造危桥15000延米。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实现县有路政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到2025年,建设农村公路1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市)到乡镇通二级公路、乡镇到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四)大力促进智能绿色物流发展
推进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推行物流装备标准化,提高水路、铁路货运量和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支持智能化设备应用,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信阳工业城物流中心、潢川经济开发区大别山铁路综合物流园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智慧物流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建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快递包装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2万个。(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港务中心、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推动“近零碳”建设
(一)着力打造“双碳”行动主战场
推进传统工业园区绿色低碳改造。锚定“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关键环节,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改造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零碳园区。推动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助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全省前列。发挥新县作为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县的先发优势,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强的园区、企业探索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引领全省、全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二)大力推进碳中和园区建设
大力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不断探索“5+N”碳中和园区实施路径。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低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将上天梯打造成碳中和发展园区,打造人居绿色建造与应急产业集聚区,推动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信阳快速集聚超低能耗建筑相关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
(三)大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
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探索将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加强区域间联动,打造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畅通路网微循环,通过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垂直绿化等多种方式,持续增加社区“含绿量”。加快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结合道路、绿地、建筑等合理设置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多种海绵设施。鼓励社区在露天停车场区域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车棚,并在条件允许下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设施。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提高社区智慧管理能力,推动建设与电商、科技、金融、快递等第三方平台互联互通的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四)探索近零碳公共机构建设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有序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能源资源端,将碳达峰贯穿建筑近零排放的全生命周期,以高效节能、绿色能源、智慧管控为方向,通过智能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绿色数据中心等现代化手段,探索近零碳机关、近零碳学校、近零碳医院、近零碳体育馆等重点用能公共机构建设。(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
第三章科技创新
一、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一)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激励机制
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创新技术研发的主责意识,构建联结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纽带,形成政企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良好互促机制。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良好机制。发挥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以优促优、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带动中小企业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