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河南许昌:加快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配电网自动化等技术应用(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    2023/5/6 16:36:29  我要投稿  

(三)发展体系

以数字基础设施、培育要素市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网络安全体系为重点,明确核心建设工程;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体系。以培育壮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黄河鲲鹏计算、5G、大数据等重点产业为引领,补强数字产业化短板;以加速农业、制造业、电商物流、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为突破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强化数字政府、智慧民生、数字乡村建设以及重点领域数字化管理服务为主要途径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以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支撑,以数据共享开放为核心推进数据价值化,以安全体制机制、安全设施、安全技术应用等为重点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生态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升级5G、千兆光纤、移动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大数据设施、计算设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设施,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数据价值化体系。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池,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化。健全数据流通机制,推进数据的标准、确权、定价、交易,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本化。开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等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培育数据服务能力。

数字产业化体系。以5G、大数据、云计算、鲲鹏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为重点积极布局前沿产业。发展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人服务等发展新模式,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

产业数字化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推进精准种养殖,推广智能农机和数字营销。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落地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立健全工业数据发展体系。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政务网络、政务云建设,推广“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贷”等,建设高效透明的数字政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打造利企便民惠民的数字社会。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人社、智慧档案等建设,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推进智慧环保、智慧监管、智慧应急、智慧安防、智慧城管等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复杂网络、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汇聚、互联系统等各类型条件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

(四)发展目标

聚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全面形成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增强产业数字化支撑,基本完成全市重点企业数字化改造。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旧动能转换、赋能产业升级,促进我市特色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引进一批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建立信息化创新企业培育机制,为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创造良好环境;聚焦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智慧文旅、数字政务、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在各层级行政区域建设一批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和垂直领域管理平台,落地一批5G+行业智慧应用,加速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管理和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到2035年,形成若干全国示范性信息化创新产业集群,数据资源、人才资源充分流动;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和垂直领域管理平台不断完善,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数据基本打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充分融合,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移动物联网建设,加快IPv6普及。大力发展物联网,加快实现窄带物联网络覆盖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重点区域和面向室内、交通路网、灯联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加快“千兆城市”建设,推动乡镇以上千兆无源光网络(10G-PON)规模部署,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开展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动千兆光网、5G网络等新建网络同步部署IPv6,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领域开展IPv6+新技术试点及规模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探索天地一体化、6G等未来网络布局建设。

积极发展创新基础设施、算法设施,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支撑平台,推进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重大应用研究。支持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等行业融合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企业。协同发展云计算平台,积极发展安全可靠、弹性便捷的政务云、行业云平台及解决方案,鼓励创新“轻量应用”“微服务”。着力提升算力设施,对服务器、存储、云平台软件等设备和系统进行有序扩建,以支撑市级部门新建政务业务系统及现有系统的逐步迁移上云。打造区块链技术平台,着力服务支持区块链应用快速上线,加快场景融合,打造区块链产业竞争力。推动许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将大数据应用平台支撑能力上下延伸。

前瞻部署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许昌5G边缘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整合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推动跨网、跨地域数据交互,面向行业需求部署边缘数据中心。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供给和利用,推广节能与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支持数据中心绿色智能化发展。加快软件与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构建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软件产业生态体系,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力争把魏都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园、东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软件产业园打造成全省领先的软件园区。

超前布局前沿技术产业,加快硅基光电子芯片、非易失性存储、全息显示等前沿底层技术的研究,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激发产业集群优势,提升补供应链短板作用,降低断供风险。

2.融合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着眼于提升传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资源的集成整合。突出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新型水利基础设施和智慧应急等智能升级,努力构建数字化提升、智能化调控的交通、能源、水利、应急体系。加快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平台整合应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可及。

3.创新基础设施

着力推进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瞄准世界重大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布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重大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推进能源设施智能化。加快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配电网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以及智能微电网、充电桩等设施建设,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方面建设能源综合管理平台。推动电力、天然气、热力、油品等能源网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积极推动科教基础设施实施,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国家科教创新工程。集中资源建设若干开放型重大科研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公共大数据、基础研发支撑、技术验证试验等开放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高创新支撑能力。组建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一流研究人才和团队。支持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按照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要求,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省科学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安全可靠的新一代科技文献基础设施,提升科技资源保障和共享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设施,瞄准科学前沿和重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园区。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实施,支持行业优势力量牵头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吸纳聚集优质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高效协作创新网络。联同河南其它地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在许昌孵化转化成效。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二)加快培育数据要素生态

1.培育数字要素市场打造数据中台。依托区块链和物联感知技术,建设数据感知平台,面向各领域统筹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政务主题数据库和专题领域数据库,形成政务大数据中心和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建设许昌市数据感知平台。推动全市政务数据资源汇聚、交换、共享和开放。依托区块链和物联感知技术全面强化数据采集、治理、应用和安全能力,提升我市数字政务数据保障水平。以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府运行事项“三清单”为目录,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加强已有系统应用共享、对接,推动政务流程改造,推行“一件事通办、一类事统办、一项事联办”改革,实现数据资源高效利用。

优化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构建安全的数据资源传输网络平台,布局数据采集节点。平台向上与河南省政务平台进行数据的共享交换,向下与各县(市、区)政务平台开展数据的共享交换。依托物联感知、BSN技术打造数据传输网络,部署区块链服务网络,建设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确保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开放可信。

完善数据资源归集。推进市域内数据资源整合。依托物联网、5G等技术,以共享目录和责任清单的方式推进数据归集,建设基础数据信息库、政务主题库和专题领域库。数据资源对接河南省及各省辖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下开放数据接口,实现各级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形成交换流程、节点、数量等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控。

数据共享一体协同。推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建设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及政务大数据中心,加快推动各地、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逐步建立“按需共享、统一流转、随时调用”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效推动数据流通与按需使用。

2.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推进数字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秩序、规范数据规则。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加强政府对网络安全和数据使用的监管。政府应切实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严格公共服务的行业准入、资质鉴定,确保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和关键数据,坚决整饬和治理网络空间乱象,为数据安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提高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注重多方协同,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网络综合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压实主体责任,引导行业企业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和水平,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数据资本化建设。推进数据由资源化向资产化、资本化过渡,建设数据价值化试验基地。提升数据交易服务能力,形成涵盖数据工厂、数据加工、数据技术、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创业“六数”数据交易生态。探索建设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市场,加快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创新生态建设,拓展“智能+”应用领域,争创省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对接河南省级标准体系,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规范,明确政务数据技术标准、数据管理标准和数据应用标准,引导行业、社会数据标准化,逐步规范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加工处理、开放共享、数据管理、定价交易以及软硬件服务行为,形成一批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建设许昌大数据标准化服务系统,开展数据标准化评估,推动数据标准化的试验验证、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

提高全民数字素养。推动数字经济适老化建设。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开展互联网网站与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落实信息无障碍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将无障碍优化纳入产品及服务的日常维护流程。将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水平评测并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对成效显著、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加分。加大数字技术、智能设备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普及力度,实现老年人、残疾人平等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开展数字化教育,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增强企业适老化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能力,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为数字经济产业全面支撑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打下基础。

3.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积极招引培育市场主体。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定企业激励性政策措施,支持国内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参与许昌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吸引行业顶尖数字化企业落地许昌。完善创业孵化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政府采购、招商推介等形式,扶持培育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高成长企业梯队培育工作。畅通政府与企业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和资源,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和项目落地,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建设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难题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让、校企战略合作等服务;积极推动国内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落地许昌。加快智慧信息产业园、5G创新应用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标准产业发展载体,支持园区内企业应用黄河鲲鹏产品,提升产品国产自主化程度。

持续强化人才智力支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特殊支持计划,加强政府、企业的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重点引进数字营销、软件开发、系统运维、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人才,夯实人力资源支撑。支持企业和院校合作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和用工需求,在高校增设相应专业方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融入高校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数字人才培养途径,探索搭建许昌与国内顶尖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通道;招引职业教育企业落地许昌,发展社会教育新业态;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网络大学、企业大学、社区大学、远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4.打造对德合作高地

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突出对德合作先行,全面对接河南“四条丝路”,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以数字化驱动贸易主体转型和贸易方式变革,营造贸易数字化良好环境。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服务网络和应用支撑平台,为广泛开展数字经济合作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数据存储、智能计算等新兴服务能力发展,加大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创新。推进开放通道和平台融合聚合,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德合作水平,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内陆对德数字合作高地。

(三)加速数字产业化布局

攻坚发展计算产业。坚持“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推动、集群链动”,培育服务器、PC机、平板电脑等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以鲲鹏产业软硬件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引进产业链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配套企业,构建计算终端产业生态。围绕原材料生产、软件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流通和消费等关键环节,引育一批上下游核心企业,形成产业基础扎实、运行模式先进、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动力强劲的黄河鲲鹏产业链。选择电力装备、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智慧城市等典型领域,以端到端的产业生态需求为牵引,推动鲲鹏系列产品的广泛应用。

提升壮大5G产业。紧跟5G网络建设,推动5G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推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打造“5G+集成应用”研发创新基地。加强与国家信通院、国家物联网协会对接,建设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基地。依托5G边缘计算生态产业园区,建设5G边缘计算产品研发基地。支持示范区5G创新应用产业园申请中国软件名园,加快推进5G产业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5G生产制造基地。加速布局5G产业细分市场,做大做强基础材料、通信模组、芯片设计、智能终端等5G关联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吸引更多5G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许昌,大力发展5G生产制造基地,主要包括鲲鹏服务器及PC机生产基地、半导体材料及元器件生产基地、设备配套生产基地、车联网生产基地、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等。深入拓展5G应用场景,培育“云+大数据+5G”相关产业。围绕技术赋能和创新应用,抢抓“云+大数据+5G”技术叠加对于行业应用带来的新机遇,打造“云+大数据+5G”产业生态。以应用拓市场、以市场换产业,通过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生态,加大与应用软件、安全软件、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相关企业的对接力度,壮大许昌市软件产业。

积极布局前沿产业。支持芯片企业围绕许昌市先进计算产业链进行布局,依托许昌市产业资源,发挥行业上游牵引优势,推动产业合作并积极引荐生态企业到许昌合作发展。加速大数据资源集聚,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功能互补、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形成更加开放融合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创新,推动大数据在政务服务、工业互联、金融、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助力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赋能、联合创新等服务,利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许昌引荐企业、培育人才,助力本地企业形成人工智能生态圈。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和研发机构,成立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参与并支持河南省内卫星和地理信息挖掘与服务。完善基础测绘体系,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实景三维许昌建设,引导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配合省内探索“北斗+5G”示范应用,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在社会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度应用。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依托传统生产要素的组合,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消费发展趋势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经济新生态,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工作,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积极做大做强即时配送和终端配送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建立“网络+货运”的互联网平台,带动传统货运行业加速发展。引导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加快创新资源在线汇聚和共享,培育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发展社会服务、在线教育、共享经济、产业链金融等平台经济新业态。构建多主体共治的平台监管模式。建立完善平台企业监管机制,明确平台责任,畅通用户和社会组织参与渠道,打造平台自治、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广泛参与的立体化多元协同共治格局。强化平台企业治理,引导平台经营者切实担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商品质量保障、劳动保护等方面责任。保护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规范各类市场行为。

(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5G、北斗、遥感等技术应用,建设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农业物联网,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产业链数据采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电子监控农机深松面积80万亩以上。推动农业机器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应用,建设智能农机管理调度平台,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模式。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等信息,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的集成应用;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大力发展精准种植和养殖,力争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30%左右,监测动物疫病样品12000项次以上。

重点推进智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高性能的5G网络,连接生产线、设备,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打造若干智慧工业园区示范标杆,融合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园区人、物、环境广泛连接,实现全域感知,智能服务。在智慧能源建设方面,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将多种类型的能源在物理网络上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具备全面互联、全面感知、全面智能、全面协同等特征的新型能源生态网络;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协同智慧金融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电商区域服务中心,推进“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对接国内头部电商资源,建立数字电商孵化基地和电商学苑,支持物流、支付、海外仓等电商生态服务企业发展。遴选一批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集成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组织形态。进一步实施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普及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业务在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落地实施,到202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120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超220亿元;打造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重点推动电商与农村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活跃乡村经济。加大与各类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网红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助力许昌农产品线上销售。推动智慧物流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运输协同”建设工程,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边缘计算、微服务等技术,推动“云、网、端”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融通共享和智能协同;构建功能完善、服务精准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河南省级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许昌市智慧物流的管理运营。完善许昌市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与省级平台纵向数据对接;按照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做好线上智慧文旅工作,在线发布公共文化活动不低于5000场,开展线下平台推广服务不少于300次,实现与各级平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扎实推进中国(许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突出许昌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以特色商品出口业务为主导,推动跨境电商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监管制度,营造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

(五)强力推进数字化治理

1.提高政府数字建设水平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为抓手,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设以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各领域政务数据的整合共享,实现政务数据的“聚、存、通、管、用”,打造“数字政府驾驶舱”类政务应用,全力推进一体化数据归集、融合、分析、应用的辅助决策平台建设。支持在许昌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探索;鼓励各地挖掘、开放、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引导各类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我市“首秀”、在真实场景中“演练”。聚焦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行业领域数智化,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推出一批示范工程。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创新应用大赛,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

构建政务办公一体协同机制。完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政府高效运行和跨部门业务协同。加快完善许昌市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汇聚各部门现有办公系统,推进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优化,降低行政成本。完善移动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市县乡政务部门和公职人员使用全覆盖,实现市县乡“掌上协同联动”。强化新媒体应用管理,更好地传播政府声音。促进智能网络问政、智能会议速记、无感考勤识别等先进技术与政府办公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依托许昌市运营指挥中心,整合汇聚各类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数据的直观展示,在城市运行、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领域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实现过程和结果数据的智能精准推送,为各级政府提供可视化、移动化决策服务。

2.深化数字城乡协同体系

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规范益农信息社运营,打造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强化乡村社会管理能力,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到2025年,力争成功申报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2个。

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汇聚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宅基地等各类数据,建立并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

3.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充实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内容,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协同等服务,有效提升医院服务质量。面向院前急救,应对卫生突发事件,提供车载/机载远程会诊,接入医院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形成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的全流程服务监控管理。依托5GVR视频直播技术,建设ICU病房、神经重症科病房的远程探视系统。

构建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融合机构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机构养老和社区的服务引入家庭,实行以社区为服务中心的在家养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终端配送为保障,向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优化升级建设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丰富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和管理功能,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有序推进许昌市人工智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实现全市校园IPv6网络全覆盖,加快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和应用向创新发展,以教师、学生网络空间应用提升为抓手,结合“班班通”教室终端应用、各种数字功能教室应用、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开展,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师生应用全覆盖,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加强校长领导力和管理人员、教师应用培训,以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为引导,开展不同层次教育信息化培训,让信息素养成为师生行为本能,逐步提升全体师生信息化素养。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快政府层级公共交通监管平台的建设,通过对公共交通系统内人、车、线、路、场、站等各种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及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监管、调度、指挥、协同,使公共交通系统高效运转,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在运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公共交通数据汇总流程设计采集、处理、应用三个层次,通过对公共交通运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汇总分析,从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卓效等多方面反映公共交通服务特征,从服务质量、营运安全、营运效益、线网规划角度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推进社保体系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进一步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拓展就医购药、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交通出行等领域用卡。加快电子证照建设,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面提升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

4.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面向跨行业、跨层级数据,构建协同智治、多点汇聚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平台、智能平台、协同平台为数字社会提供底座支撑,以技术为平台赋能,形成涵盖分析、预测、决策、调度功能的许昌智慧社会驾驶舱,同时贯通市级操作系统与省县乡平台,建立可容灾互备的数据储存中心,形成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广可信数字身份,拓展应用场景,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推广政府治理新模式,普及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育幼、智慧养老等新型应用。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创新数字零售新模式,推广定制公交、智能停车等智慧出行方式。探索智慧城市群建设,推进生态协同治理、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设施管理、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市场监管等社会治理领域创新特色应用。提升全周期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基层社会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新格局。

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以及移动监管、非现场监管等逐步纳入“互联网+监管”,实现风险可预警、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监管可监督。出台监管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强化对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监督和效能评估;依靠国家、省“互联网+监管”平台,通过各地各单位监管数据的全量归集,强化数据分析,科学运用综合评价分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5.加强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构建数字经济产业治理体系,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以精准的产业政策为引领,以数字融合平台和数字经济应用为支撑,打造产业链图谱和企业画像平台,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数字变革高地,着力提升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产业态势实时洞察。建立许昌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经济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实现经济指标分析的智能化、可视化。以决策需求为主导,同时兼顾考虑产业引导需求,建设精准招商系统。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共享产业发展分析结果,包括行业景气指数、行业信用风险指数、行业生存周期分析、投资热点分析等。以数据深度融合和综合调用为支撑,丰富业务应用,开展工业大数据分析研判,形成基于行业、县(市、区)、企业等多维度的经济运行分析、企业效益分析、重点技改项目分析、所有技改项目分析等应用工具集,提高对经济运行的综合统计展示能力。

产业政策一键直达。梳理政策目录、兑现条件、兑现情况,依托法人、人口、信用等数据,整合企业数据信息,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按照“一企一档”要求构建企业政策需求“精准画像”;围绕企业政策直达、兑现的全过程,推动政策发布、政策解读、政策服务、政策督导等环节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以数据共享代替材料申报,缩短政策落地时间,实现监管全程留痕。开展政策跟踪评价分析,以大数据分析获取企业政策诉求,支撑产业政策直达企业。

重大产业精准调度。依托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准确把握现有企业整体运行现状(包括:企业数量、行业分布、创新能力),加强招商引资的精准性,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与产业发展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招商政策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国内、省内产业发展形势,全面掌握经济运行状况,精准辅助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归集政府各部门权威数据,同时辅助外部互联网以及第三方高频数据,例如互联网舆情数据、招投标数据、黑名单数据、专利数据、商标数据、违法违规数据、招聘数据等数据,形成以企业经营状态为核心的、全面的画像体系,利用数据的高频监测来及时发现经济问题。

(六)构筑网络安全保护屏障

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定期会商、信息沟通机制,依托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不断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严格规范企业、机构数据采集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个人信息风险排查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风险。严格落实网络运营商主体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泄露、损害、违法使用个人信息。

四、重点工程

(一)强基工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区域5G精品网络。高起点规划“700M+2.6G+4.9G”的5G多频立体网络,统筹推进5G网络建设,加强区域资源互利互用,推进5G基站及5G精品网建设,实现5G+4G网络融合覆盖,提升5G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5G通信基站大规模建设,实现工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乡镇重点区域等5G网络规模组网。

推动物联网落地应用。加快物联网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专网的融合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功能,加快建设二级节点,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城市智能感知网络。重点推进许昌地区标准统一、共享共用的5G+AI边缘平台建设,打造中部领先的5G+AI边缘计算能力。针对许昌城市特色,重点推进在工业制造、农业农村、医疗、教育、文旅等重点场景的应用。

提升区块链技术服务能力。以市级BSN城市主干网为蓝本,共建许昌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形成河南多城BSN都市圈主干网。推动技术标准、产品体系和商业模式的一体化,联合河南其它区域共建区块链行业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运营服务平台、行业监管平台,促进许昌以及河南地区区块链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加快建设二级解析节点。推进许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提升应用创新能力。围绕全市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利用政策、资金引导工业企业、信息化企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合作,加快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规范应用;加强标识体系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发展,促进企业探索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创新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生态聚集,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工业互联网及其标识解析体系的应用和发展,提升基础服务能力,辐射中原城市群。

(二)培数工程—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1.区块链创新应用重点工程

建设区块链数据审核体系。依托数据采集、修改、流转、存储、应用、共享等流程及规则,选择关键假设依赖的具体业务场景,开发并上传区块链审核智能合约,利用智能合约数据透明、不可篡改和永久运行等技术特性,实现数据自动化审计、自动化交换,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有效、数据修改可追溯。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事务事项专属智能合约,建立政务事项智能合约库,有效缓解政务服务人员人力不足;利用智能本合约可信优势,整合并高效利用政务资源,实现自动化政务服务,推动服务效能提升。探索“不动产权证数字化”项目,以期达到不动产交易、抵押等“上云”,并通过开发数据验证接口,支持银行系统接入验证,为群众与银行办理一键抵押贷款业务提供便利,方便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

设立许昌区块链服务网络城市节点。根据许昌数据资源实际情况,部署许昌区块链服务网络城市节点,建立完整的区块链运行环境,包括区块链底层框架、记账节点、CA管理、权限链、城市节点网关和城市节点管理系统等。通过BSN门户部署应用链,选择区块链底层技术框架编写并上传智能合约,应用链的智能合约通过安全检查后,将由服务网路的运维中心自动部署到城市节点内的记账节点并开始运行,链下业务系统通过连接部署了应用链的城市节点的网关,实现与相关应用链的数据交互。

2.数字赋能协同重点工程

推进基础库主题库、政务主题库、专题领域库工程建设。基于统一标准规范,持续完善全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五大基础库的建设。在完善基础库的基础上,各部门围绕本部门业务主线,将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逐步纳入数据采集范畴,建设政务库、企业库、基层库、人才库等主题库,为本部门业务及公共业务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充分利用电子证照和共享数据,建立许昌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基层服务事项减材料、减环节。规划建设大平台、大系统,统一受理各部门数据交换申请,满足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需求,结合无自建系统部门的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并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及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情况进行集中展现。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构建许昌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实现存量系统逐步迁移上云、新建系统全部上云,丰富数据库内容和功能面向市本级部门提供云资源服务,后期逐步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服务,按照异地灾备布局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

(三)育智工程—培育智能科技产业

1.实现关键技术攻关

打造鲲鹏产业集群。依托鲲鹏制造基地,推动黄河鲲鹏产业生态建设;聚焦鲲鹏产业链、应用链、价值链的薄弱部分,加快建设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推动鲲鹏制造产业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提升鲲鹏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竞争力。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培育围绕鲲鹏计算产业创新型项目落地;在鲲鹏制造基地的基础上,以“生产扩容,发展提速”为目标,支持企业打造黄河鲲鹏计算产业硬件生产基地,发展许昌鲲鹏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信创产业。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链集聚发展,支持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核心芯片、中高频器件、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产业化和集成应用,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生态。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围绕国产平台和云计算全栈架构,推进国产芯片、固件、服务器、电脑、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研发、生产与基地建设,推进国家级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及综合保障中心、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形成软硬件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加快教育信创“云、管、端、用”四个体系建设,成立教育信创产业联盟。加快电子信息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步伐,推动更多的本地产品纳入全市新型基础设施、信创产业供应链,畅通产业链市内循环。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物联网操作系统、芯片模组等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芯片国产化和自主可控,具备芯片研发核心竞争力。完成“云-网-端”一体化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适配主流芯片,全面支持5G新型网络特性。推进IOT建设应用,持续推动NB-IOT基站建设,提升IOT覆盖范围及网络质量,面向部分跨界物联网需求,推进DCP二级平台建设。加快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物联网生活应用。推广物联网在智能抄表、环保监测、交通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物联网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柔性生产、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等新应用。

2.聚焦创新能力提升

打造前沿创新产业平台。突出前沿引领、交叉融合,打造与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协同创新的产业平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产业平台。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网络建设,突破超大容量光传输、万兆接入等技术,研究新型数据网络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10项战略意义重大、需求紧迫、引领性强的创新引领专项,实施50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创新示范专项,实施100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应用专项。建设产业创新共性平台。打造梯次布局、高效协作的产业创新平台体系。组建10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100个市级创新平台。围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5G应用、硅碳新材料、阻燃材料等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继续推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布局。激发产业集群优势,提升补供应链短板作用,降低断供风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培育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12家以上。

推进5G创新应用开放实验室建设。以5G应用落地为目标,支持企业推进数字产业技术攻关。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加大对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加快下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新兴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更多企业谋划产业研发项目。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数字技术领域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新增不少于5家。

3.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科技能力,健全产业化和商业化机制。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创新行动,围绕技术创新链,在网络构筑、算力提升、应用融合等领域,努力培育和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方案,构建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标准;推动知识产权商业化,打通正向循环。实施关键人才引育行动,创新住房补贴、创业支持、人才补贴、个税补贴等多种人才引育政策组合施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相关全链人才培育招引,集聚一批多层次高素质数字人才。

5G创新应用产业园建设。加强产学研转化,建立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围绕政府管理、政务服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繁荣等重大领域,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探索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促进科技资源、企业资源、金融资源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赋能工程—充分释放经济动能

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系统”的智慧农业体系。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制定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数据标准,实现数据有标准、规范、接口。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工程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基于环境数据采集、视频图像识别、环境智能调控、水肥智能决策四大能力的精准种植,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全维度监测和智能调控,探索农事作业智能化、无人化。建设物联网管控系统,包括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病虫害在线监测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农旅综合APP等建设内容。选取部分乡村作为试点,在种植区域内优选合适位置,与通信运营企业协商部署先进的5G通信基站覆盖,安装自动化灌溉和打药系统、数字水肥一体化系统、室外气象站、土壤墒情站、视频监控设备、虫情监测、无人机植保等全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物联网实时监控和管理,实现精准灌溉智能化、水肥一体数字化、全环境数据采集和联动一体化等系统技术,解决农民耕作问题,提高耕作效益。以先进、高效、易用的新技术模式,真正实现增收提质、节能环保、节水控肥,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瞄准产业发展方向,支持许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聚焦工业组网、工业AI视觉、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综合管理、生产数字化管理、工业智能监测六大机会点实现DICT数字创新服务的升级。以5G+智能制造诊断为抓手,以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面向生产效率提升的数字化车间、面向经营升级的数字化运维,针对厂间、厂内、厂外实现解决方案的全面拓展。5G+工业应用重点布局5G行业专网、机器视觉、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5G能力,推动行业5G龙头示范项目的规模复制落地,打造5G+数字化车间、5G+全连接工厂、智慧园区和智慧工地等示范项目。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数字信息技术服务与许昌传统服务业深层次融合。到2025年,推动3-4万家企业上云用云,建成面向医疗、教育、金融、交通等多个垂直行业平台,基本形成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赋能产业发展能力、大数据业务规模行业领先。依托龙头企业成立数字产业生态发展联盟,加快能力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在许昌先行先试,共建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在金融等产业领域开展区块链应用示范,进一步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的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众创众包等智能制造模式。

(五)智治工程—提升政府智治水平

1.全面建设整体协同数字政府

持续推进办事指南标准化、精细化建设。在做好政务服务事项最小颗粒度的基础上,确保事项完整度和准确率。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水平,做好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等各项任务,持续梳理丰富“一证通办”事项清单,推进网上办事场景化,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

着力推进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按照国家、省政府要求,围绕企业和群众需求,加强数据赋能,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在跨省通办、全省通办等方面实现突破,率先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形成一系列全省领先的创新应用成果。

推动共享数据广泛应用。着力提升数据共享能力,更新现有政务数据目录,简化数据共享流程,组织各单位形成本部门数据共享清单,并结合城市大脑等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挂载库表、接口、文件(夹)等可用数据资源。逐步扩大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范围,扩展数据共享、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建设。全面推进全市不动产证、排污许可证等131种电子证照的历史证照数据归集、国标电子证照生成、电子印章加盖和省市证照数据同步等工作。按照“应制尽制”原则,保证系统内数据全部生成电子证照。同时,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配置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实现新增数据自动入库并生成电子证照,将电子证照由本地应用,提升为跨层级、跨地区应用。

推进咨询投诉好差评应用。进一步推进咨询投诉好差评应用的宣传、考核、整改工作。

2.加快建设创新绿色数字城乡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实现许昌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建设许昌城市大脑,推进与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对接互通,整合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开展智能化创新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建设许昌时空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牢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根基。依托CIM平台建立城镇住宅房屋“一楼一档”,对接城镇房屋网格化巡查功能。建立房屋安全在线监测体系,构建智慧物业服务模式,提升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打造综合集成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一体化智慧社区。鼓励县城智慧化改造,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构建数字乡村经济运行平台。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感知能力,形成“云”“网”“端”三级传感测绘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并按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设置安全屏障,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农业数据资源体系;促进农业装备智能化,利用算法库、模型库、数据库等云端资源实现农业装备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无人驾驶、协同作业等功能,推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实践运用;构建溯源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全环节把控,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吸引优质电商企业入驻,发展“网红”农产品。

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党建系统建设,为村民提供包括教育、农技培训、医疗、交通物流、政策咨询等在内的线上一站式综合惠民服务,助力党建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推动监测预警信息化,实现极端天气预警、森林植被监测、水体道路监控、自然资源执法等公共事件应急处理。

3.积极提升数字社会治理能力

打造政府智治应用。依托政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构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通过政务网络连接省市县各部门,建设、丰富和完善系统功能模块组,包括重大任务、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以及执行链管理、数据链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其中,重大任务和主要领域(核心业务事件组)模块实行开放式管理,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形成“滚雪球”效应,并面向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构建综合应用场景,支持个性化定制,有力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系统重塑,有力支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智治系统运行。根据数据信息的不同涉密等级,在政务内网和外网分别部署综合应用,同步建设内网移动办公系统,安全对接内外网两个综合应用,最终实现内外网一体化运行。深化“区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作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向基层的延伸,在基层搭建“基层治理四平台”与综合应用的连接。

建设许昌智慧社会驾驶舱。依托省市数字政府平台建设标准,建设许昌“领导驾驶舱”系统,结合需求开发数据中台,打造数据汇聚与呈现、应急预警与快速响应、决策分析与即时通讯等核心能力,实现信息推送和数据分析服务,进一步提升领导决策科学化水平。通过汇总政务和社会信息资源,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融合、系统融合、业务融合,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对全市社会治理、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生态环保、能源革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社会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直观呈现、深度研判,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有效提升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智慧视频监管系统。以数字化、网络化视频监控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识别关键目标,一旦目标发生异常情况,系统能以最快速度发出警报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更加有效的协助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切实提高监控区域安全防范能力。

4.创新构建数智便捷民生服务

完善民生服务智办推办。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审批中的应用,针对审批标准明确、材料共享程度高的服务,分批次筛选确定高频“智能审批”服务事项,将“不见面审批”逐步推广至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政务服务中。全面梳理事项相关属性,归集用户基本信息、办件信息、证照信息等历史办事信息,建立政务服务“画像”,强化服务对象分析,主动研判个人和企业潜在个性需求,对事项属性和用户信息开展模型化关联,提供主动式、管家式服务,实现来办、能办向推办、智办转变。

扩大数字民生辐射范围。助力区域战略高质量实施,加快构建郑许一体化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支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城镇市政公共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城镇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数据整合应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可及。鼓励市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产业项目。

提升群众政务服务体验。持续深化多终端政务服务协同办理,加快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基层办事窗口向“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实现自助终端一体机在企业聚集和群众密集重点区域全覆盖,拓展电视墙、PC端、手机端等服务。构建用户精准画像,智能推送关联服务,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政务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搜索、秒批秒办、刷脸审批等智能服务。

优化惠农服务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通过数据采集和关联分析,助力特色高效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精细养殖、精准种植、气象监测、惠农信息服务等多样化场景的应用,助力许昌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

5.持续推动数字经济稳健发展

优化数字经济建设中数据资源的应用机制。基于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汇聚政府端和企业端的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供应链数据、贸易流通数据;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政府端数据汇聚。依托基础信息资源库、政务大数据平台、主题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科技创新、网上技术交易市场、金融综合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企业综合服务等政务应用数据,汇聚形成政府端数据资源体系。同时,围绕数字经济系统应用场景的创新与深化,不断共享许昌公共数据平台资源,逐步丰富和充实经济数据,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政府端数据支撑。

推动企业端数据汇聚。以企业为主体、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动基础性互联网平台以及行业级(突出行业共性支持)、区域级(突出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级(突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推动各平台创新资源、制造资源、服务资源的集聚共享,通过产业数据中台,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推动政府端和企业端数据有序交换。依托数字经济大脑,打通政府端和企业端数据资源,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数据与公共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有力支撑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平台、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通过融合存量数据和协同过程中产生的增量数据,不断创新迭代产业数据的整体建模、质量管控,实现对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经济运行监测、产业链创新链重大项目布局和实施、土地电力等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等功能,支撑多样化的经济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服务、数字产业化发展应用场景,提升政企协同能力。

构建数字经济大脑。基于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将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供应链数据、贸易流通数据等汇聚起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原有业务系统,基于大数据基础软件平台和大数据治理平台等资源支撑,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形成基于行业、县(市、区)、企业等多维度的经济运行管理、企业效益管理、重点技改项目管理等应用工具集,同时提供分析汇总、预告预警等功能提高风险研判和科学决策能力。

(六)数盾工程—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和政企合作。做好涉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审查工作,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完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对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市级重点新型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动态监测,确保安全平稳可靠运行。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结合大数据、AI技术,开展主动防御试点,保障数据安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动态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发展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方位全覆盖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团队。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市内设立分院(所),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围绕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信息安全应用系统建设。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密码技术在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中的推广应用,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推广应用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高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可信水平。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中,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安全基础设施。引导新型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加强系统设计,建立和完善分段、分层、分级的可靠性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网络枢纽、数据中心、骨干光缆等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可靠性保障,提升整体可靠水平。应统筹考虑新型基础设施的整体架构、路由组织、节点备份,加强网络、计算等资源的冗余配置,提升资源弹性扩展能力。选用成熟稳定技术,做好供电防火预案,提升资源弹性扩展能力。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聚焦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各地要建立相应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动本地数字经济和信息化相关政策落实。

(二)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对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核心产业、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领域。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数字经济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相关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拓展融资渠道。研究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等细分领域扶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基础电信企业等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加大对数字经济项目投资力度。

(三)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全市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重点项目库,及时跟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对科研实力、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梳理数字核心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关键节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以重大项目建设牵引要素集聚、产业配套,加速项目落地见效。强化项目考核,生成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任务目标责任制。定期评选不同类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项目,进行奖励。

(四)落实要素保障。围绕人才、能耗、土地、税收等产业基础要素,构建有针对性的产业引导政策体系。强化数字经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能耗、土地、税收等要素保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创新激励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统筹全市工业用能指标,支持具有重要功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5G基站、超算中心或数据中心、充电桩参与电力市场直接交易。重点围绕半导体、软件服务、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及细分行业数字化领域,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全方位落实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社会保险、子女入学、住房需求等政策。

(五)强化机制创新。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交流,推动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根据县(市、区)重点特色产业,分行业组织数字化转型专题活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案例分享等交流合作。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郑、洛等地区对接合作,建立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转移促进平台。

(六)加强考核督导。各级政府是推进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落到实处。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不断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为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建立数字经济工作专项绩效考评体系,从组织领导、任务落实、项目推进、信息报送等方面对县(市、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组织的重点项目督查范围,建立通报机制。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