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扎实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动能转换持续提速,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历史性转变,退出斜交胎产能7.7万条,压减合成氨5万吨,整治“散乱污”企业507家,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95家,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0%以上。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寿光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20.8%,煤炭消费占比较2015年下降14.2个百分点,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07万千瓦。持续推动清洁取暖,城市(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670万平方米,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0.64万户。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5236辆,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8.7%,3405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编码登记,晨鸣、巨能、联盟一分、鲁清石化、国华电厂等企业建成铁路专用线。寿光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7%,巡游出租车全部采用油气混合的清洁能源车型。推动农业投入结构调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8年下降10.5%、12.9%,有机肥使用量持续增加。“四个结构”优化调整,有力促进了主要污染物减排。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比2015年削减14.8%、33.8%、32.6 %、40.1%,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勘界定标工作。实施森林资源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国土绿化面积达到18.2万亩,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废旧农用薄膜基本实现全回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部配建到位,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2018年以来,完成31家排污单位50多套烟气在线监测点位的安装建设、更新及联网工作,完成20家企业和2个工业园区34套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设备联网工作,在线监测系统趋于完善。配合完成58套企业扬尘在线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在各镇街区、排污单位、河流、污水管网、公共区域等安装建设了空气站、废水、烟气、挥发性有机物、扬尘、视频摄像头等各类自动监测监控设备1440台套,基本实现了自动监测监控的全覆盖。在寿光市546家企业安装了“智慧用电”环境监管系统,实时监控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实现了对排污企业生产和排放环节的实时全方位监控。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调整成立寿光市生态环境委员会,下设燃煤、工业等8个专业委员会,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建立清单化调度、督查督办、整改销号等机制;建立市、镇街区、村居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5个、三级网格941个,在各级网格派驻环境监管人员1003人,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不断夯实基础性工作,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各行业发证登记任务,寿光市发证单位507个、排污登记单位2982个,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聚焦突出问题,全力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道路精细化保洁不断实现新突破,50条道路被评为省级或潍坊市级深度保洁示范路,深度保洁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卫实现一体化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100%。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消除黑臭水体。13处污水处理厂实施了新一轮提标改造,主要指标全面达到地表水Ⅳ标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达到58%。完成农村厕所改造、户户通、美丽庭院创建等各项工作任务,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个,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美丽寿光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美丽寿光建设任重道远。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亟需提升。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骨干企业仍以造纸、石化、化工、火电、钢铁等传统行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多的现状短时间内仍难以根本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不足。煤炭消耗总量约占潍坊的4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较低,同时尚未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治理格局和有效减碳措施,现阶段低碳发展水平难以支撑碳达峰稳中有降并持续下降的刚性减量目标。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机动车保有量居潍坊首位,铁路、水路、管道运输量亟待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压力巨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氨氮、挥发性有机物五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潍坊之首,减排压力较大。PM2.5和O3复合型二次污染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持续加深,臭氧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能力还不强。扬尘管控仍存在短板,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排污管网末端时常出现污水溢流影响小清河水质等问题。地表水质量持续稳定改善难度较大,“三水”统筹格局尚未形成。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压力较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种植和养殖存在脱钩问题,种养结合不紧密。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有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有待加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环境监管能力和机制有待优化,环保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责任体系尚未健全,环境执法、监控、监测、统计等领域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水平不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污水治理设施“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影响治污效果。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任务更为艰巨。寿光市环境风险源多面广,环境风险管控面临较大挑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还需进一步查明。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有待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在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边际成本上升、新型污染物日趋严重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全链条防范体系亟待健全。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迎来重要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党和国家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保障。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物质基础、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发展积累,为“十四五”在新发展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环渤海大湾区、经略海洋、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快推进,为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生态环境高品质保护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全市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美丽寿光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山东省、潍坊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锚定美丽寿光建设目标,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动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各项任务,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方向,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科学系统治理。统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城市治理和乡村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源头防治、系统治理、整体防控,强化区域协同、部门协同、要素协同、污染物协同,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着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强化经济和法治手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生态环境风险的底线,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第三节 主要目标
锚定2035 年“基本建成美丽寿光”远景目标,到2025年,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生态文化特色优势彰显,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低碳、天蓝、水绿、土净、景美”的美丽寿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低碳——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持续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天蓝——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实现空气质量全面改善,PM2.5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稳步增加。
水绿——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地表水劣Ⅴ类断面、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土净——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潍坊市下达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景美——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寿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注:①[]内为五年累计值。②带*的指标“十四五”统计口径较“十三五”有调整。③“森林覆盖率(%)”2020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均与《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保持一致。
第三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稳步推动碳达峰行动
第一节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和强度,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完善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强化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推进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加快转移,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健全区域绿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深度参与胶东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沟通交流,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固体废物治理。严格落实区域内污染应急联动机制,促进环境监测预警合作,协同应对跨区域突发污染事件。落实环评会商机制,协同实施重大项目环评。
完善绿色发展环境政策体系。严格落实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推动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机制,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严格执行投资负面清单要求,抑制高碳投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减排。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
第二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坚决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依据安全、环保、技术、能耗、效益标准,以地炼、钢铁、煤电、水泥、平板玻璃、轮胎、化肥、氯碱等行业为重点,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实施限制类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2022年底前,直径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全部整合退出;逾期未完成整合退出的水泥磨机,直接关停退出。到2022年,年产能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工程轮胎、航空轮胎、宽断面无内胎等特种轮胎除外)、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缺气保用轮胎、赛车胎高端产品、超低断面轮胎等特种轮胎除外)企业全部整合退出,淘汰不能实现密闭式自动投料的炼胶机及不能实现充氮工艺的子午胎行业硫化设备,最终按照省、潍坊市下达任务要求执行。对再生橡胶、废旧塑料再生、砖瓦、石灰等行业生产工艺装备进行筛查,推动低效落后产能退出。坚决淘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对“淘汰类”工艺和装备全部淘汰出清,对“限制类”工艺和装备严禁新建。
严把准入关口。坚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产能总量控制刚性要求。实施“四上四压”,坚持“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整压散”。 严格落实“两高”项目产能、能耗、煤炭、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五个减量”替代,新(改、扩)建项目要减量替代,已建项目要减量运行。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对钢铁、地炼、煤电、水泥、轮胎、平板玻璃、氮肥等重点行业产能置换要求,确保产能总量只减不增。严禁新增水泥熟料、粉磨产能,严禁省外水泥熟料、粉磨、焦化产能转入寿光市。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动钢铁、地炼、轮胎、化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化工、造纸、木业、轮胎、防水材料等行业的园区集聚水平。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申报和实施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提升巨能特钢、鲁丽钢铁两家钢铁企业高端钢铁产品供给水平,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加快化工、防水材料、造纸包装等产业集群绿色化改造。持续推动“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推进城区及周边企业搬迁改造,已经明确退城进园的企业,按计划退出城区;未明确搬迁的企业,实施污染深度治理改造。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并将其纳入园区发展考核内容,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予以政策支持,推动园区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2023年底前,力争建成1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025年底前,生态工业园区比例力争达到工业园区的50%以上。
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管理,在化工、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坚持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放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虹吸效应,发挥鲁清石化、大地盐化、联盟化工等优势企业带动作用,建成以油盐煤化工产品接续利用为特色的绿色化工产业集聚区。选树绿色示范企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