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建成川渝特高压主网架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3/3/27 18:11:32  我要投稿  

22.创新发展消费新场景。加快数字消费融合创新,支持企业搭建5G全景应用生态体系,加快培育数字消费全场景,推动实体商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新消费体验馆、示范店,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数字特色街区建设试点,打造“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互联网+场景营销”等新模式,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零售”。提升“两江四岸”品质,美化沿江步道、半山崖道,融入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消费业态,推动“云端经济”“江岸经济”发展。

23.集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打造优质市场主体集聚地、国际知名品牌优选地、全球优质服务引领地,推动更多“重庆产品”“重庆名品”走向世界。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品牌经济,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集聚全球优质消费供给,新落户品牌首店超1600家。做优做强渝货精品,加强老字号传承振兴,提升重庆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发展蕴含巴渝文化、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山城记忆的小店经济,打造“小而美”网红品牌。

24.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扩大长江三峡、南川金佛山、武隆喀斯特、大足石刻、铜梁龙舞、丰都庙会等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依托自然特色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发展乡村旅游。共同搭建川渝文旅发展一体化新平台,培育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创建都市演艺聚集区、国际舞蹈中心,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25.发展会展赛事经济。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国际博览会等展会为引领,提升全市展会规模和层级,引进2—3个全球知名展会。不断扩大重庆国际马拉松、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国际影响力,积极申办国内外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和顶级单项赛事。以“爱尚重庆”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消费节庆活动,提升不夜重庆生活节、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消费主题活动全球知名度。创办全国和区域节庆活动、联办川渝节庆活动,引进举办重庆国际设计周,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电影节、艺术节、龙舟赛。

26.塑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以建设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加强国际消费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消费服务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标识制度,探索构建国际消费促进制度体系。加快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提升移动支付、国际消费便利化水平。加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提升在渝“畅享”消费、“乐享”消费、“惠享”消费服务水平。

(六)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

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的重要举措。到202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加快建设。

27.全面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提高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能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创新中心,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

28.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重点区域修复和支撑体系建设,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加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加强重要山体生态廊道保护,建立“四山”等23条平行山岭和寨山坪等67处近城重要独立山体保护名录。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29.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河长制”,全面启动幸福河湖建设,加快实施“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在长江、嘉陵江一级支流开展水环境治理试点示范。加快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加大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力度。升级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和源头防控。强化交通、工程、工业等噪声污染管控。深化跨省市河流、区域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协同治理,推进地方生态环境标准逐步统一,深入开展联合执法。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30.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节能降碳新技术、污染防治新方法、新型环保材料、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深化两江新区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开展气候投融资市级试点。建好用活“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深度融入全国碳市场,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31.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试点,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发展。布局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和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推动万州等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城市积极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

(七)实施勇当内陆省份改革探路先锋行动。

改革是我市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一招。到2027年,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不断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创新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2.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推进数字化应用。建设数字政府,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高速泛在网络、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等“一网三平台”,创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培育数字社会,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新业态,构建数字生活新图景,整合各类卡、码数据资源,积极打造全市统一的“城市码”。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推动数字化应用向各领域各方面延伸。

3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提升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广应用“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和“渝快政”协同办公平台,实施“减证便民”行动,深化“一窗综办”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市同标准,区县、乡镇(街道)政务服务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到100%,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到100%。提升法治环境,强化“互联网+监管”,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提升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提升创新环境,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抓好“双创”基地项目培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川渝通办”办事范围和效能,促进川渝信用体系协同发展。

34.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落实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举措,建立完善与全国统一制度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投诉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成渝金融法院、重庆破产法庭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探索建立规则制度统一、市场设施联通、要素自由流动、监管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35.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施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市属国企重组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实体经济集中。新增市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3个以上、上市后备企业实现“倍增”,持续提高市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推进国企数字化赋能,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100个以上、智能工厂20个以上。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支持国有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总体规模超3000亿元的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基金集群。健全国企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国有资产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监督,制定促进国企“敢干”措施。大力提升国资监管水平,动态调整国企授放权清单,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加强与央企合作,拓展国资国企发展新空间。

36.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做强做优,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加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严格执行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实施“育种”“扶苗”“强树”计划和“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推动实现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双倍增”,培育民营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以上,入库民营科技型企业7.2万家以上。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数量进入全国第一阵营,力争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家,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超过30个。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助力稳就业促增收。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

37.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快在川渝毗邻地区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支持在合作园区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协作开发建设运营,建立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推动川渝两省市机场、港口、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领域企业采取共同出资、互相持股等模式促进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营。允许能源、电信、医疗等行业有序提供跨行政区服务。加快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

(八)实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行动。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市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整体经济效率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到2027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更加完善,“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加快形成,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口岸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更加突显,开放门户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升,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0%、位居西部前列,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38.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中方工作机制秘书处作用,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省(区、市)全覆盖。健全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深化通道沿线省区市协作,统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提升通道核心竞争力。完善“一主两辅多节点”枢纽体系,提升主通道干线运输能力,优化物流组织体系,全面提升通关效率,促进铁公水空高效衔接、降本增效。加密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等,力争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年均增长率15%以上,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运量达25万标箱。加强海外仓布局及建设,创新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通道产业走廊。促进通道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黔中、滇中、北部湾等城市群合作,更好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西部地区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研究衔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

39.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深入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加快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实现通道无缝衔接。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成渝),统筹优化去回程线路和运力,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力争累计开行超3.2万列。扩大重庆港水运口岸开放。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以国际直达为重点加密和拓展国际及地区航线,力争国际客运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全覆盖。推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市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节点网络。

40.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要素流动、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探索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新规则新路径。强化政策供给,建立通道规则标准体系,深化落实RCEP、中新等国际合作机制。优化完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放开经营模式、牌照、业务范围、经营条件、业务许可等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积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跨境人民币服务创新,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快推进标准衔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发展和推动市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本土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41.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集成创新,全面提升贸易、投资、物流、金融、人才、数据等领域的开放度和竞争力,自主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超30项,累计超150项。高质量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打造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优先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发展优、要素支撑强、体制机制活、空间格局协调的千亿级开发区。

42.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聚焦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权益,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倡导以亩产楼产论英雄。加快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两路果园港、西永等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做强加工贸易,做优一般贸易,加快培育总部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再制造、汽车进出口等外贸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5%。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金融、科技、医疗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深耕东盟市场,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加强与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经贸合作。加快建设“陆海优品”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走出去”“引进来”。

43.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构建立足中西部、面向东盟、联通全球的对外交往格局,实现重庆国际事务参与度、经济发展外向度、城市品牌知名度、开放环境舒适度、国际交往功能保障度整体跃升。吸引更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来渝设立领事、商务和办事机构,高水平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外国领事、商务机构资源,促进我市重点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深化对外合作,新增国际友好城市超10对、友好交流城市超15对,争取举办国际会议活动超200场。高标准建设陆海新通道国际交流合作中心,落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永久会址。积极申办“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博览会等国际大型会展。持续深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国际交流,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九)实施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市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我市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1,实现城乡空间加快重塑、城乡发展更趋协调。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实现“生态富民、强县富民”有机统一,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库区山区现代化样板。

44.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为抓手,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5万元、其中高于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改革探索,实施城乡融合发展重大示范工程,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牵引性强的重大改革任务在试验区系统集成、全面落地、尽快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实施“强镇带村”工程,增强小城镇连接城乡、服务乡村功能。积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30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

4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创建10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大力实施“稳粮扩油”工程,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5万亩以上。落实好粮食安全责任制,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试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序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着力打造“数智乡村”。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格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支持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6.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实施“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等重点领域,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培育、协作方式创新、资源要素流通,打造“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升级版,促进“两群”地区人口向主城都市区集聚。深化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万开云空间同构、产业同联、基础同网、服务同享、生态同保。深化对外协同互助,拓展“鲁渝”“部市”等合作模式,加大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合作力度,探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园区共建等深层次合作,推动合作共建产业承接示范区。

47.加快渝东北渝东南现代化建设。坚持生态富民、强县富民的发展导向,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推动区县城扩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引导产业项目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县城布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区县城。支持万州、黔江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聚焦“三峡制造”“武陵加工”,引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特色轻工、预制菜、中药材、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高水平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高水平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推进奉节巫山巫溪“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提升渝东北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影响力,推动渝东南加快建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27年,西部地区新时代文化高地、社会全面进步高地和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取得重要进展,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教育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前列,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00万人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6个,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小于0.01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48.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进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25万人。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49.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推动更多群体跨进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税收分配调节政策,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支出财政保障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慈善政策制度,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50.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实施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深化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医疗、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机制和动态监测救助帮扶机制。强化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权益保障,推动区县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100%覆盖,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分别达100%。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合理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2万套(间)。

51.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积极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累计建成100所三级医院,每个区县重点办好1—2所综合性医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和政策体系,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100%达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超4.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48.15%,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2m2,促进改善市民体质,谱写体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52.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高等教育突破跃升、教师队伍拔尖扩容、教育经费保障追赶、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等六大工程,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巩固在5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60%以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开展文明新风满巴渝行动,举行八大文明主题活动,推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建设“书香重庆”。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加快建成“承千年文脉、铸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

53.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构建抓早抓小的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事前防范前端控制的公共安全体系、网上网下一体化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打造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西部先行区。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加强各级社会治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成市级、区县级和谐示范村(社区)200个、1000个,社区1名以上专职网格员配备率达100%,群众安全感达98%。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市、区县专业救援队伍建成率达100%,乡镇(街道)应急队伍建设完成率达100%。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成功创建4个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组织保障

54.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市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每半年滚动更新、迭代升级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每年遴选若干实施效果好、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示范性的成果,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标志性成果,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工作体系。市级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细化优化行动方案,强化横向协同、纵向指导,积极配合完成既定任务,指导本领域本系统抓好落实。各区县政府要全面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区县要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与四川强化横向对接,强化重大任务闭环落实,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55.强化问效考评。建立本行动方案工作台账,健全“任务—分办—落实—跟踪—反馈—上报”工作链条,精准掌握进展情况,相关政策建议、困难问题及时报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将本行动方案特别是年度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态势。强化督查评估,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给予督查激励,对进度滞后、成效不足的事项开展专题督导。

56.强化宣传展示。以年度标志性项目事项为牵引,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和渠道,加大本行动方案实施成效的宣传展示力度,强化典型案例宣传,聚集社会关注度、激发企业积极性、增强民众获得感。加强重大节点专题宣传,在重大活动期间集中展示阶段性成果,营造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浓厚氛围。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