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3月22日,开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节能、环保两大领域为重点,大力支持开发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鼓励研制生产新型环保材料。持续提升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研制水平,依托海鸿电气、敞开电气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等输变电装备领域,提高变压器、电机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水平,巩固提升输配电和控制装备领域发展优势,扩大智能电网设备的应用范围。
顺应“新基建”战略下的产业发展新风向,巩固提升线路板等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生产规模优势,延伸发展智能终端等下游产业,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扩展开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外延。全面提升线路板等关键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推动电子元器件企业提质增效和高端化转型。依托线路板生产规模优势,加快对接大湾区外溢资源,争取引进智能终端重大项目,布局发展终端配套环节,提高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全力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活动关键环节的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5G示范应用。
原文如下:
开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市有关单位:
现将《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工商务局反映。
开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7日
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不足
二、“十四五”外部形势
(一)迎来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推动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崛起
(二)做优做强两大传统优势产业
(三)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
(二)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三)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机制
六、重点任务与工程
(一)产业链条协同推进,构建高竞争力制造业集群
(二)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三)促进主体提质,推动制造业企业融通发展
(四)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五)构建绿色制造生态,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六)完善制造品质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七)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体系格局
(八)优化要素供给,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加大财政扶持
(三)创新治理机制
(四)强化督查考核
(五)加强宣传引导
附件: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创新的攻坚冲刺期,也是开平市制造业创新升级、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机遇期。
面临崭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机遇,开平市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六大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产业振兴”行动,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依托、具有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富有独特竞争力的城市,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彰显开平作为,为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开平贡献。
依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规模实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经济总量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2020年开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91.14亿元。“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1家,较2015年增长28.68%,占江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3.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30.38亿元;2016-2018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7.6%、9.6%、10.5%,年均增速约为9.2%,高于全市同期增速,虽在2019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16.20%的下降态势,但2020年下降势头扭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33亿元,同比增长2.9%。“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制造业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2022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82家、39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76亿元、129.80亿元,同比增长17.1%、2.7%。
2、产业体系逐渐完善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坚持工业立市路线,针对优势传统产业出台多项专项规划,进一步做强做优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体系,2020年开平市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市的57.71%,传统支柱产业作用稳固。“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积极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累计引进制造业项目201个,总投资达325.9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79个,超10亿元项目9个,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及本地龙头项目增资扩产方面实现突破,成功引进超50亿元投资的深圳宏发高新产业城项目,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依利安达5G通信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进一步增强开平市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动力,“十三五”期间,开平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5.82%、16.16%和15.02%,2020年,开平市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累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20.37%,新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1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水暖卫浴、食品、纺织服装5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55亿元,合计占全市的64.28%,同比增长11.2%。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2%和25.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1和8.5个百分点。2021年、2022年,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49.4%、49.46%,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累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19.08%、19.9%,全市共引进制造业项目115个,总投资达229.14亿元,开平市制造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
3、载体建设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经省政府同意升级为独立的省级产业园,承接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牌子,并先后获评省示范性产业园、省十大重点园区,园区内道路、雨污水管网、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精简高效,成立办税服务大厅、知识产权服务部等部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连续两届获颁广东省工业园“五星级服务园区”荣誉称号,并于2020年12月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江门翠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开平市构建翠山湖和月山、水口、沙塘、苍城四镇“1+4”产业平台,打造工业集聚发展新载体,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为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引进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环保型、具规模效应企业,累计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额370亿元,至2020年底投产企业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已集聚有普利司通(世界500强)、联新纤维、海鸿电气、高美空调、鸿福堂等龙头企业,2020年,“1+4”产业平台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08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1.1%,“1+4”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已然成型。此外,开平市镇级工业园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加快推动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月山水暖卫浴配套产业基地(电镀共性产业园)、苍城新型包装材料基地和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等特色产业载体规划及建设工作。“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推动产业平台扩容提质,积极打造189平方公里的高水平大型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速,2021、2022年,江门翠山湖高新区“1+4”产业平台分别新引进项目20个、14个,包括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年产500吨生化原料药”项目、宏佳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合计投资额分别为44.01亿元、3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增长至47家、5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7.07亿元、1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3%、7.6%。同时,全市镇级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开平市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于2022年7月正式动工建设,位于月山镇的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于2022年6月奠基,苍城新型包装材料基地、龙胜镇小微双创汽配基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和预留规模落实方案已分别于2022年10月、11月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备案,翠山湖高新区西部片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高标准建设专业产业发展平台。
4、创新水平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全市创新氛围浓厚,累计专利申请量超1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约5400件,相比“十二五”时期实现大幅增长。“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制造业创新主体和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0年,开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数达164家,较2015年的27家增长超6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21%,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100%;1家企业获得广东省科技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市内企业荣获广东电力科学技术项目奖一等奖等行业高层次奖项。“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0年,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0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前沿科技创新平台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步伐加速。“十三五”期间,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现已获批为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先后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开平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至175家,截至2022年,开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数达213家;新获得广东专利银奖1项、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明成长组优秀奖1项,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明成长型金奖1项;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增长至54家、194家、3家、3家,开平市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创新动能不断释放,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22年,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50家,规上企业53家,成功孵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创新实践评选中获评“经济功能区优秀奖”。
5、两化融合不断加深
“十三五”时期,开平市大力落实《开平市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落实《江门市促进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推动5G网络布局建设,推动运营商开展5G基站建设,基站选址、配套整改、设备安装、网络优化等顺利推进,2020年底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片覆盖。“十三五”时期,开平市全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传统产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新兴产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第三有限公司等企业获评为广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焙烤食品工业云平台建设项目获评为江门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开平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第一动力和重要举措,积极加快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截止2022年,新增1个江门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数字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6、绿色制造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全力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行动,按照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方式,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环保手续不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出台“清废除患”专项行动方案以加强整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等行为,并推进涉危险废物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完成对省清单532家、江门清单373家“散乱污”企业的整治,有效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积极做好清洁生产政策宣贯培训和指导工作,落实对“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江门市清洁生产企业”的认定奖励政策,切实增强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意识,大力推动开平市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2020年,开平市有15家企业入选江门市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数量位列江门市各市(区)前列,“十三五”期间,开平市累计认定70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7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开局阶段,开平市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取得突破,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可促进水暖卫浴等优势产业开展集约化清洁生产,开平市百合静脉产业园已进驻多家废弃物处理剂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二)存在不足
1、产业发展势头仍需稳固
自2019年来,受外贸形势变化、环保制约趋紧、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挤压”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减产、停产现象多发,全市工业经济在2019年后出现较大波动:2019年,开平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3%,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3.26%,且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低于第三产业,工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减弱;2019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下降16.20%、16.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7.63%、19.38%、7.57%,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18%;2020年,除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小幅增长外,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投资、工业投资等工业规模指标延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下降至42.71%,相比2015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制造业发展势头仍需稳固。
2、产业链群建设存在短板
作为开平市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江门翠山湖高新区功能分区仍有待优化,项目用地指标趋于紧张,未能发挥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达产达效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少、规模偏小,高技术及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数量少,尚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布局散,产业链存在断层,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集群发展不完善,主导产品的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链协同集聚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淀不深,制造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主导产业与新会区珠西新材料片区、台山工业新城等园区主导产业存在重叠,在招商方面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或将面临可引进的大项目数量少、项目建设耗时长投产慢,投资者总体投资意向不强等问题,将进一步拖延开平市“十四五”期间的先进制造业“建链、强链、补链”进度,开平市制造业结构升级、层次提高、集聚增强、产业集群完善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3、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十三五”期间,开平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江门全市各市(区)排名第4滑落至排名第5,低于江门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量为58家,亏损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14.81%,相比2015年的8.8%大幅上升6.0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存在过度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科技化水平低等问题,水暖卫浴、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仍处于企业数量多、自主品牌少、营收体量小的局面,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受外贸形势变化、国家调控政策、市场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经营效益出现较大波动,外贸企业出口额大幅下降,部分外向型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较大,经营压力激增。
4、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完善
目前,开平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与制造业的配合度不够,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企业信息成本、融资成本、专业商务服务成本较高,大量中小企业所需信息、技术、融资等各类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得不到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支撑力度不足,是牵制全市制造业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大阻碍。我市政银保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化,借贷产品结构仍较为传统,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题,大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不高,企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十四五”外部形势
(一)迎来的机遇
1、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的深度发展及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且已在部分先进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应用,开辟全新的技术轨道和经济范式,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将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我市制造业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大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变革。
2、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双重机遇
目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要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深化与RCEP、“一带一路”等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市应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机遇,引导出口导向性制造业企业下好先手棋,建立内销渠道,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主动出击开拓内销市场,以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拉动制造业平稳发展,实现国内需求对产业链要素的引力,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对外收购等方式“走出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及供应链把控能力,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开平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3、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及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迭代,深圳被赋予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先后出台,赋予大湾区新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重大使命,带动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深中通道、广中珠澳高铁、中开高速等湾区互联互通项目落地,珠江口西岸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江门市与珠海、中山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江门市建设的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分别列入国家湾区办、省政府重点工作,珠中江阳一体化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我市应立足于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及省战略西拓的桥头堡的重要战略地位,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开平的全局性、牵引性重大作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深度对接“港澳所需、开平所能、湾区所向”,全力推进一系列新建、扩建交通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经济圈,立足北组团功能定位,加强对欧合作,以江门翠山湖高新区为主平台打造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承接“双区”及两个合作区产业外溢资源,深化我市制造业与“双区”及两个合作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抓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把开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城市。
4、把握广东省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和江门市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上位政策红利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六大工程”部署,发布广东“制造业十九条”,并提出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省、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主基调;江门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及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和做优做强产业三大方向,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城市。我市应紧密对接上位产业集群布局,立足产业基础和行业趋势,加强对制造业体系的战略性谋划,推动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大外引内育力度,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建设,构建富有韧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二)面临的挑战
1、应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对企业出口和供应链的冲击
近年来,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交织,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风险空前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经贸格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难度加大。同时,部分发达经济体打压和制裁我国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实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出口限制,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材料、设备、零配件和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风险上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在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我市制造业企业出口受到直接冲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进口原材料、设备、零配件“断链”“断供”的风险上升,推动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平稳过渡、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生态、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2、应对全球制造业布局调整下制造业“两端挤压”困局
当下,全球制造业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正发生深刻调整:一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出于提振国内实体经济、加强产业链安全保护等意图,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我国回流,对我国制造业造成“高端分流”挤压;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大量承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及资本转移,对我国低端制造业构成“低端分流”挤压。在“两端挤压”困境下,我市面临高端制造业项目引入不力、传统优势制造业资源外流的困局,为先进制造业规模增长、企业主体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不确定性,兼顾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3、应对“三期叠加”矛盾叠加下资源环境要素约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叠加出现,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材料、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发展空间日渐减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下降攻坚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能耗“双控”的强力推进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亟待转型。我市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停留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在环境与资源约束持续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环境下,我市面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艰巨挑战,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降低低成本要素依赖、提高创新水平、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跃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任务。
4、应对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开放合作格局不断深化,大湾区二线、三线城市纷纷出台优惠招商政策、拓宽招商渠道、打造产业载体等措施,大力引入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江门市为大湾区三线城市,与东莞、佛山、珠海等大湾区二线城市相比,经济体量、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程度优势不突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承接高端产业资源外溢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竞争力不强;我市相比新会区、蓬江区,在制造业规模、交通便利性、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业等方面处于弱势,相比江海区(江门市高新区)也缺乏政策优势。我市在制造业招商引资方面面临大湾区其他二线、三线城市及江门市其他市(区)的激烈竞争,提亮产业亮点、提升对优质制造业资源的吸引力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二十大和二十届一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省委“1+1+9”发展战略,全面对接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六大工程”以及江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构筑“10+10+N”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部署,落实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六大行动”工作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产业振兴”行动,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抢抓“双循环”“双区驱动”等历史机遇,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做优做强两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依托,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体现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优化开平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彰显开平作为,为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贡献开平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立足开平产业基础,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长,一手抓传统产业做优做强,强化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提高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根植性。
——坚持以招商突破带动集群发展。狠抓招商引资“生命线”,加快推进前景好、潜力大、技术新的“链主”项目引进、建成、投产,推动招商引资拓展至产业链、生态链招商,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及配套支撑产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坚持以统筹布局推动产业集聚。整合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核心区和周边水口、月山、沙塘、苍城等镇土地资源,加快优化提升镇级工业园,加强园区资源统筹、产业联动,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实际,精准聚焦园区重点产业,明确发展路径和举措,构建“大型产业园区”产业平台体系,打造富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聚地。
——坚持以融合发展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对现有设施及生产工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工业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坚持以开放合作强化创新驱动。积极融入大湾区科创走廊,主动对接珠三角创新资源,延伸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科创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加强产业创新合作和市场布局,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开平转化,打造大湾区重要产业承载区、高水平科技协同发展新样板。
(三)发展目标
立足工业立市发展路线,以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思路,推动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竞争力逐步增强、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效益进步明显、融合转型持续深化,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构建起更具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若干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城市。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投资释放强劲动能,形成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群。到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35.5%,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得比重达到15.2%,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20亿元;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40.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得比重达到20.1%,“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700亿元。
集群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取得新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集聚发展、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园区。到2023年,全市推动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产业集群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形成1-2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在提升工业园区产值规模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全市力争将现代轻工纺织打造成产值超35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力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产业打造为产值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力争将江门翠山湖高新区打造为产值超200亿元工业园区,力争建设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载体数量稳步增加,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2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4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上升至65.0%以上,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2家;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42%,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67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保持在65.0%以上,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4家;“十四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0%。
质量效益进步明显。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实现向品牌化、标准化转变,形成一批国内外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到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2.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0万元/人;到202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4.0%,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4万元/人,争取在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或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方面取得突破。
融合转型持续深化。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处于全省领先行列,围绕重点行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一批5G应用示范标杆。到2023年,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到2025年,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60家。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制造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制造“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制造业对外投资行业结构和国别布局不断优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制造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到202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全市出口值的比例达28.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在40%以上;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全市出口值的比例达29.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在45%以上。
表 1开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