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新年伊始,地方“两会时间”正式开启。1月10日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召开两会,谋发展、布棋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对能源电力的目标任务。
报告明确,加快《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用好电力建设利益补偿和激励政策,大力推进水风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比例化统筹配置新型储能,力争今年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3亿千瓦。支持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出台四川水网规划。推动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规模化部署,实施“双千兆”网络覆盖提升工程,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设施。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运用“绿色效能税电指数”,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定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
原文如下:
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1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 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确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绘就了未来五年和“两步走”宏伟蓝图。省人民政府必须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顺应人民期待,团结拼搏实干,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超常付出,四川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本届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新时代四川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67万亿元,稳居全国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8%,推动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取得重大进步。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成效明显。13个区入围全国百强区,4个县级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0%、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占比超过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时隔20年之后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生猪年出栏重回6000万头以上。
——改革开放纵深突破。“放管服”改革大力度推进,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25.8万户,净增300万户以上。落实留抵退税等惠企政策,退税和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4000亿元。“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蜀道集团跻身世界500强。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获评全国改革年度省级特别案例。进出口规模从4600亿元增加到10077亿元,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8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8%,达到4.32万元、1.87万元。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80万人、65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由76.9岁提升至77.95岁。
这五年,集中攻坚打硬仗,聚焦聚力抓大事,化危为机开新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举全省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四川战役,圆满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
历史性终结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尽锐出战攻坚深度贫困。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全国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获得五连“好”。136万多人搬离“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217万多人住上“安全房”,414万多人喝上“放心水”,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自付费用低于10%,116.2万贫困家庭学生应读尽读。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部通高速公路,新增346个乡镇通油路、1.6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9万个,群众长远生计更有保障。流转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帮助贫困地区筹集资金441.6亿元。三年新增投入财政资金293亿元,集中力量攻下全国“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凉山彝区实现新的“一步跨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三河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揪心牵挂的“悬崖村”群众易地搬迁过上了幸福生活。多年来,浙江、广东、国家部委(单位)、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倾情倾力帮扶,为四川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突出抓好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扎实开展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366万亩。创建国家级园区15个、省星级园区107个,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组建省种业发展集团,率先建设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库,育成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父本新品种“川乡黑猪”。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12个乡镇、119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每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一批民生难题,2022年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15年免费教育计划、“一村一幼”计划等惠及民族地区学生超过700万人次。顺利完成“双减”任务。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4%,提高13个百分点。高校增加25所、增量居全国第1位,“双一流”建设高校达到8所。职业院校发展到564所,每年培养输送30万左右技术技能人才。三级医院数量五年翻一番,达到310家,居全国第1位。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所有县(市、区)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纳入集采的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80%以上。建成484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638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83个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社会救助惠及500多万困难群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65.9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5万个,去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5800部。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基本全覆盖。纪录片《又见三星堆》等4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川剧《草鞋县令》获“文华大奖”。成功举办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和两届全省运动会。川籍运动健儿勇夺世界冠军63个,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创历史最佳成绩。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开工建设国道351夹金山隧道,改造提升自贡江姐故居、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和绵阳“两弹城”,在资阳建成“公园城市”里的川音美术学院。
(二)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机遇办成一批奠基未来的大事,全省经济版图发生格局性变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规划纲要》和四川“1+4+7”配套文件,召开6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川渝联合出台政策文件100余个。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设立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联合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和20个产业示范合作园区。重大合作项目加快推进,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5600亿元。重大便民举措加快落实,联合实施43个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重大支持政策加快转化,国务院批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批复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建圈强链”加快产业和城市提质升级,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实质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川东北振兴发展稳步提升。川渝一家亲,一盘棋打造全国经济“第四极”,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四川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发展位势。
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实施“科创10条”,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1位升至第9位。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3位,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家天府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9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营,新建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7个、达到195个。实施15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5项,歼20、华龙一号、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国之重器在川问世。建成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2个,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项目1142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增长近3倍。继“三线建设”之后,这几年四川再次抓住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为国铸剑的硬核实力,显著增强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动能。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提升。五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相当于前两个五年总和。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高速公路达到917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80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3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民用运输机场增至16个。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西成、成贵客专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成自宜等高铁,更快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增长极。“世纪工程”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全面开工。雅康、汶马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实现了所有市(州)府所在地通高速。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发展到2.7万辆、8421条线路,居全国第1位。整合投入水利资金1603亿元,建成毗河供水一期、武引二期灌区等48个大中型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等24个大中型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0.2亿立方米,新增控制灌溉面积1054万亩。建成5G基站超过11万个、光纤宽带端口超过6500万个,建成一批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新能源充电桩达到20万个。
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高地转变。中欧班列(成渝)五年平均开行数量占全国33%,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1482列。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中老班列,更好拓展东南亚大市场。国际(地区)航线数量增加27条。综合保税区从1个增至6个,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8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至20个,国家级服务贸易平台增至9个,国家级经开区增至1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加46家,达到377家。外国在川领事机构增加8个、达到23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加156对。成功承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重大活动。
(三)创造和转化优势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迈出坚实步伐
先进制造加快扩能。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创建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成都轨道交通装备、自贡节能环保等创建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百亿级产业重大项目,引进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培育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规划建设“中国牙谷”,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聚地。新增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8家。
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加快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更加广泛运用。设立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如期完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算力排名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绿色数据中心。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324亿元。
消费升级激活潜能。成都成为全国首店经济第三城、夜间经济第一城,培育形成春熙路、交子公园两大世界级都市高端商圈。持续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9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活力显现。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网络交易额居全国第6位。
金融支持注入活能。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1万亿元和9万亿元,金融业总资产居全国前列,存贷比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82.6%。组建四川银行,打造地方金融旗舰。境内外上市公司增加74家,是上个五年的两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有力推进,成都纳入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
文旅融合聚势蓄能。连续4年召开全省文旅发展大会。命名39个天府旅游名县,新增6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建成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东安湖体育公园等重大文体设施。皮洛遗址石破天惊,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大熊猫超级IP吸粉全球,九寨沟补妆归来更加迷人。
(四)以前所未有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生态大省优势地位更加凸显
坚持“四铁”抓保护。铁心布置、铁面检查、铁腕执法,以铁的作风坚守生态红线。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155项整改任务完成152项,第二轮6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2项,国家移交的71个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63项。完成黄河干流河岸侵蚀应急处置,草原鼠害、沙化和过度放牧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成左右,成都每年有六七十天能看见80公里外西岭雪山,被誉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9.5%,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治久清。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突出“两园”抓建设。高标准推进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35只上升到178只。获准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开展长江“十年禁渔”。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编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3%。
围绕“四能”抓转化。依托四川“水、风、光、气”优势,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巨大,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85%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近1亿千瓦,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出自四川。“西电东送”年外送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是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1.3倍。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规划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到4646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两倍。特别是去年白鹤滩全面投产,标志着在长江上游建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了白鹤滩水电站。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居全国第1位,“川气东输”年均输出140多亿立方米。加快建设“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凉山“大风车”一年转出117亿度绿电。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四川成为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省份之一。
(五)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维护安宁祥和社会环境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创新实施“入川即检”,创造“小、快、灵”邻水战例,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重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中的独特优势,防控工作一直处于全国较好水平,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三年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卫健和疾控系统挑起大梁、担当奉献,大数据、公安、交通等部门通力合作、恪尽职守,机场、铁路、海关等守牢“国门”“省门”,各方面相互支援、同舟共济,广大基层干部日夜值守、忘我工作,全省人民理解支持、共渡难关,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超常付出、连续战斗,成千上万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奔赴最危险最艰难的抗疫前线,为全国战疫作出了四川贡献,英雄的四川人民书写了新的斗争篇章!
安全底线守得更牢。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实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燃气、危化品等领域专项整治,连续53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持续8年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打赢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火灾起数由2020年的111起降至2022年的15起。加强地灾、气象、水文等监测,及时预警预报,严密防范洪水、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累计临灾避险转移530万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的五年。科学有序应对5次6.0级及以上地震,特别是“9·5”泸定抗震救灾展现了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英勇壮举。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考核两年连续获优秀等次。
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明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更加牢固。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持续推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得到有效遏制,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对平安四川建设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扎实开展禁毒防艾专项行动,重点地区毒品问题根本好转。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开展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社工站点实现县乡全覆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治重化积”专项工作,全省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法治四川建设扎实推进。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9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39件。在全国率先开展全面依法治县示范试点,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推进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七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活动,全民法治素养不断增强。
重点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稳步收敛、总体可控。彻底化解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风险,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降至个位数。重拳打击非法集资,存量案件下降65%。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基本化解582个问题楼盘,依法尽力维护购房群众权益。
五年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得到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稳步推进。工会、青年、妇女、工商联、侨联、友协、贸促、侨务、港澳台、档案、保密、决策咨询、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史志、机关事务等工作服务大局取得新成效,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本届政府五年中经受考验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国内新冠疫情高发频发,对经济造成持续反复冲击。四川遭遇罕见高温干旱灾害,1.3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缺电被迫停产,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受灾;连续遭遇3次6.0级及以上地震,接连发生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受国际局势影响,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
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的严峻形势,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特别是针对第三季度经济严重下滑,实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抢进度、赶时间、补损失,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一条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
超常举措稳住经济大盘。认真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打出稳增长30条、投资7条、工业14条、消费6条、自然资源10条和13条、财税10条等政策“组合拳”,推动资金和政策上半年大头落地。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一机制一流程一系统”推动项目极速审批、尽快开工。举行三次全省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700个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年度投资完成率137%。出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8条措施,推广工业企业“防疫泡泡”生产模式,发布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成功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科博会等,引进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气象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完成冬春发电蓄水任务,扎实做好电煤储备,避免再次缺电造成冲击。积极拓展线上消费,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通过发行消费券、减免车购税等刺激当期消费,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举办首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和第五届世界川菜大会。采取抗旱保灌、补种改种、晚秋补歉等措施,挽回粮食生产损失12.8亿斤。组织开展稳外贸攻坚战,“商务包机”组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全力保障外贸企业生产经营。
多措并举稳市场主体。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超过170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1059亿元,惠及企业8万多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149亿元。全省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1045亿元,占比达到85%。出台金融助企纾困19条措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454亿元、同比增长25%;累计延期还款1009亿元,延期率34%。出台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3条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减免房屋租金40亿元,惠及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6万多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缴供水供气费用3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0万户,升规入统企业超过7000户。
想方设法稳就业稳物价。出台“稳就业15条”“青年就业创业13条”等政策措施。落实“降、缓、返、补”社保费系列政策,缓缴四项社保费7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6亿元。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岗位22万个,其中设立3万个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2600多万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化危为机补短板增优势。面对有记录以来最高气温、最少来水、最大用电负荷的极端情况,首次启动能源保供一级应急响应,保住大电网安全和基本民生用电。针对暴露出的短板,我们树牢极限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备份考虑,重新编制电源电网规划,谋划了超过7600亿元的电源电网项目,加快构建全省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我们的目标是变坏事为好事,确保未来几十年四川不再有这样的缺电之痛。提早实施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世界最大的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抓紧推进全国最大的攀枝花“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等项目。发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2270亿元,带动2191个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到国家审核通过中长期贷款项目589个、贷款贴息项目252个,总投资超过3200亿元。精准对接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向,争取到333个基金项目,投放金额居全国前列,并已全部开工。
通过艰苦努力,稳住了全省经济大盘,经济运行总体与全国一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全国高0.2、0.9、0.1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6.1%;城镇新增就业99.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粮食产量达到702亿斤。
各位代表!
四川五年发展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五年奋斗充满艰辛,各方面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拼出来的、干出来的,也得益于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川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看到,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高能级开放平台和带动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不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防风险保安全存在不少隐患;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还有不小差距,有的工作还比较粗放,责任不落实、工作简单化等问题依然不少,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重大部署,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工业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中有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国,超过63%;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建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四川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第一,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翻番,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计划,开展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五年行动,聚焦航空航天、动力电池、新型显示、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软件设计等打造世界级“地标”产业,健全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四川制造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更好发挥信息化牵引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数字四川,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强集聚,实施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中心城市周边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近郊卫星城,更好承接生产力转移和人口迁移。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提质发展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建设建筑强省。
第三,建设农业强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布局,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3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1000个国、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树立大食物观,建设“天府森林粮库”。
第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增强中心镇(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园区带动模式,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户籍、资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第五,构建“五区共兴”新格局。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建强动能更充沛的成都都市圈,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强化重要节点支撑功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更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西部领先的现代化教育强省,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扎实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用市场化理念和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在全球开放格局重塑中抢滩登陆,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打开内陆腹地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