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发展高端智能电网装备!《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3)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2/10/25 16:13:51  我要投稿  


专栏9:产业链基本情况

序号 产业链名称 基本情况 备注

1 光子产业链 上游:半导体材料和光学材料中游:光学元器件下游:测量传感、数据通信、光子计算等设备制造

2 重卡产业链 上游: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整车制造中游:动力系统、车身、附件等总成、系统制造下游:配套及零部件制造

3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 上游:芯片设计中游:通过氧化、刻蚀、植入、蒸镀等工艺完成晶圆制造下游:晶圆芯片封装测试及零部件制造

4 轨道交通产业链 上游:线路设计、勘察测量、线网规划等勘察设计中游:原材料、核心部件、车辆电子、整车、工程施工装备等装备制造下游:运营管理、维护保养、安全监测等 市级特色产业链

5 航空产业链 制造链: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和试验试飞服务链:销售与市场、运营与使用、服务保障等

6 生物医药产业链 上游:产品研发中游:产品的中试、生产、临床试验下游:服务消费者

序号 产业链名称 基本情况 备注

7 钛及钛合金产业链 上游:钛矿资源采选分离与初级冶炼中游:海绵钛的熔铸与钛材加工下游:钛材深加工与应用

8 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 上游:车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整车制造中游: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纯电动车(电机、电控、电池三电系统等)制造下游:缸体、涡轮增压器、正负极材料等零部件制造及服务等

9 乳制品产业链 上游:奶源供应中游:乳制品加工下游:服务消费市场

10 航天产业链 卫星制造:总体制造、有效载荷、平台及星载设备卫星发射: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固定设备、地面站及移动站运营服务:通信、导航、遥感及其他服务 市级特色产业链

11 输变电装备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和元器件中游:一次、二次输配电设备下游:电力生产、电网、工矿企业等用户

12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等原材料的生产中游:单晶/多晶硅片的加工,单晶/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的生产下游:光伏发电产品

13 无人机产业链 上游:设计研发及关键部件制造中游:组装制造下游:行业应用、飞手培训及售后服务

14 氢能产业链 上游:燃料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电解水制氢等中游:气态、液态、固态储运及有机液体储运等下游:用氢

15 增材制造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元器件、控制系统、辅助材料等中游:3D打印装备和产品制造下游:配套加工、应用

序号 产业链名称 基本情况 备注

16 智能终端产业链 上游:关键芯片和零部件中游:整机设计下游:组装制造

17 物联网产业链 上游:物联网芯片、传感器和无线模组中游:通信网络和平台等网络传输下游:云服务、方案和系统集成等应用端

18 传感器产业链 上游:敏感元件、感知材料、感知芯片研发及制造中游:传感器制造生产下游:产品集成及各类行业系统应用

19 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零部件成型技术及坯体制造中游:陶瓷基复合材料与零部件的制造下游:终端应用

(一)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生态体系

加快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为突破,打造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增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5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围绕制造业产业布局,聚焦产业链对接、价值链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增质提效,提升支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着力推进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服务和推动作用,全力构建产业高级化、发展集群化、结构合理化、创新协同化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态体系。

(二)强化提升供应链

以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发展核心,发挥国内大循环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腹地优势,紧抓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东部地区高端制造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实施供应链提升工程,促进供应链安全稳定,重点聚焦本地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围绕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对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招商引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和中小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聚集,发展一批相关配套企业,全面强化供应链供应能力。

(三)延伸完善产业链

以产业链自主可控为发展核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聚焦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进行“延链”,定向引进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补链”,推动集群企业从产品制造前展后延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针对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进行“强链”,通过科技、金融、信息化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四)加强集群载体建设

健全完善支撑体系,提高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引导开发区特别是县域工业集中区合理规划布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特色产业园区,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实现园区与县域布局相衔接、产业需求相配套。全面优化政策环境,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各项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营造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园区建立高效运营团队,建立和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鼓励园区企业有序建立非营利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引导企业抱团发展。

四、深入实施两化融合

促进两化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纵深发展,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不断加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全面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基本完成重点领域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地,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升级,推进内部网络IP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加快TSN(时间敏感网络)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开展IPv6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支持企业建设基于5G、TSN、工业PON等关键网络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网络。

(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及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等推广,实施贯标引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DCMM建设。持续推进应用研发设计、工艺仿真、数据采集分析、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仓储物流管理(WMS)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新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的部署应用,发挥大企业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打造一批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三)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

引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以及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高校、企业共同组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鼓励大型企业建设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设备上云、数据上云、基础设施上云。围绕网络、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安全六个维度,聚焦我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平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生态体系构建、试点示范培育等方面,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数据汇聚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培植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完善发展支撑体系

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加强技术联合攻关,推进自主可控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和特定行业的工业软硬件。鼓励两化融合相关服务机构发展,面向智能制造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服务机构。

(五)促进产业融通发展

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等为纽带,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装备、自动化、软件、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融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鼓励龙头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五、全面推进融合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完善央地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融合发展进程。

(一)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1.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研发设计、协同技术创新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网络协同制造和配套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鼓励有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产业融合网络,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本地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2.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转型新引擎,打造具有“陕鼓模式”的“源于制造、超越制造”的服务型制造,推进传统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快速升级。以政策为引导,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运营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构,加大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整合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在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维护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尽快破除相关制度障碍,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3.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形成全产业链条。完善上游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前延伸,加强创意开发、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前端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善下游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后延伸,加强检测、评估、营销、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后端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先进制造业企业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二)促进“央地”融合深度发展

完善本地央企和地方企业良性互动体制机制,按照“降成本、提质量、优服务”的市场化思维,加强合作,提高本地企业对央企的配套竞争力。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应用等重点产业,引导央企先进技术向民用领域渗透,鼓励本地央企和单位按照市场化方式将非核心涉密业务剥离重组,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增长点。完善“央地”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与央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在前沿基础、关键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以自主可控为目标,突破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瓶颈短板,推动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卫星应用、航天动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提升地方企业配套能力,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相关研制生产资质和专利,建立健全央企产品研制体系,强化对央企配套产品的研发、加工和生产能力,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

六、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安全生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广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种数字技术的集群式创新突破为基础,引导制造业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研发设计领域主要依托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科学研究进程与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生产环节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对设备、生产线、车间全方位的无缝对接、智能管控,最大限度地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生产线效率。依托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质检效率和水平,有效提升良品率。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及智能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开发纺织专业应用软件,推进服装、家纺设计数字化。引导针织、家具生产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

(二)改进装备工艺提高生产效能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制造业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和自身实际,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稳定性、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为主攻方向,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原料处理、加工制造、产品精制等环节工艺流程和生产物流过程优化改造,提高企业制造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重点支持一批行业先进制造工艺、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工艺、智能化信息化制造工艺等推广应用,实施一批工艺优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规范、稳妥推进西安航空基地表面处理中心项目建设,打造生态化、智能化的表面处理示范园,为西安工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产业配套支撑。大力培育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立以标准部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三)推动绿色低碳提升发展质量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国内外先进工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金属等综合利用水平。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在纺织、建材、家具等行业中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通过引领示范和标杆带动,推进传统工业企业加速绿色转型。

(四)促进安全生产保障应急供应

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应用先进的工艺及装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及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加快安全生产管理与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危险品生产储运设备设施等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引导企业瞄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保障需求和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加强相关产品研发和供给。充分利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大数据平台公共服务功能,为园区招商引资、政府采购、供需对接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七、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一)重点发展产业集群领航企业

围绕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鼓励三星、陕汽、西电、陕鼓集团、比亚迪、法士特、西飞、中兴、隆基、西北有色院、杨森等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优势资源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五百亿级和千亿级“领航企业”和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推动企业上市和“走出去”,走资本化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推广西安市政府和陕汽集团共建商用汽车产业集群模式,按照“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领航企业通过释放市场份额以企引企,促进内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二)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强化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专注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导向的细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贯彻落实《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单项冠军培育计划,着重梳理省内技术水平领先、经营业绩良好、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省前5位或全国前10位(或以出口为主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20位)的企业名单,支持企业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标同行业竞争力强的企业,深入分析自身竞争优势,找准影响本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尽快发展壮大。促进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和世界的优势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优质中小企业

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按照成长层次建立创新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聚焦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高成长中小企业,加大培育扶植力度,实施跟踪辅导,帮助解决困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并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拓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搭建“政金企”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优质中小企业的项目对接。

八、实施“双招双引”工程

(一)强化招商引资

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本流动趋势和大企业战略布局走势的研究判断,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期,结合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依托丝博会、西商大会、硬科技大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多个会展平台,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央企、行业龙头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联系对接,开展“一对一”招商,对重大项目采取“对赌”的政策支持方式,重点引进一批产值效益好、技术创新强、竞争力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落户我市。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新路径,围绕西安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难点”,通过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鼓励以商招商、龙头招商等模式创新,引导关键配套企业落户,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推动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积极主动围绕支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企业为目标,开展精准招商。建立完善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和统筹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发挥土地供给调节功能,协调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有序流转,对于合作招商项目,在招商引资考核指标、经济指标、能耗指标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首谈地一定比例的利益分享。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招商项目,优先供地,优先办理手续,发挥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重点支持集群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集聚快速发展。

(三)强化人才建设

加快招才引智,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围绕新兴产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探索柔性引进人才政策,树立“以贡献论人才,以成效论人才”的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在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的同时,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底层从业人员规模,为产业倍增提供支撑。积极拓展企业家和人才培训平台,依托国内外知名学府、跨国公司和其他培训机构,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组织企业家赴先进制造业发达地区、国家培训学习,转变企业发展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适用型专业,打造稳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加强高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合作,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才、骨干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九、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一)支持园区提升承载能力

支持工业园区高质量建设标准厂房,完善水、电、路、气、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管理水平和营商环境,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工业集中区,有效利用土地、资金、厂房、基础设施等资源,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工业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退城入园”,引导搬迁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在一退一换、空间腾挪中,盘活土地资源,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和城市布局优化,进一步促进城市“新陈代谢”,推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引导各类园区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按照全市产业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区县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园中园协同支撑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重点以相邻开发区产业链、供应链为主攻方向,采取“开发区带动区县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配套企业”模式,促进产业协作和相互支撑。

专栏10: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制造业产业导向

序号 区域 产 业 导 向

(一)国家级新区

1 西咸新区 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科创服务产业

(二)国家级开发区

1 高新区 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

2 经开区 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制造

序号 区域 产 业 导 向

3 航空基地 航空产业、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

4 航天基地 航天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制造

(三)省级新区

1 富阎新区 航空产业

(四)区县

1 阎良区 航空产业

2 高陵区 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

3 临潼区 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

4 灞桥区 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

5 雁塔区 新材料产业

6 长安区 电子信息制造、生产性服务业

7 鄠邑区 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

8 蓝田县 装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9 周至县 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产品加工

(三)优化建成区域产业支撑

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培育区。重点突出产业创新发展和土地等要素存量循环,进一步盘活国有老旧厂区和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加快建设现代工业聚集区,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专栏11: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序号 五大细分产业 产业示范区

1 人工智能 高新区、西咸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2 卫星应用 高新区、航天基地

3 增材制造 高新区、经开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

4 机器人 高新区、经开区、浐灞生态区

5 大数据 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曲江新区

专栏12: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分布区域

序号 六大细分产业 产业分布区

1 现代金融 高新区、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阎良区

2 现代物流 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临潼区、长安区、鄠邑区、航空基地、高陵区、周至县、灞桥区

3 研发设计 高新区、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碑林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阎良区、高陵区、未央区

4 检验检测认证 经开区、西咸新区、高新区、航空基地、长安区、雁塔区、未央区

5 软件和信息服务 高新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经开区、浐灞生态区

6 会议会展 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曲江新区、高新区

(四)政策引导产业布局优化

全力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完善企业“退城入园”支持政策,支持符合产业布局的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开发区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支持工业园区投资建设专业化园中园和定制标准厂房,组织开展区域品牌建设,通过打造良好“软环境”和“硬环境”,吸引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布局优化调整。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西安市产业强市领导小组,强化综合决策,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谋划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要任务,全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市级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制造强市发展理念,着眼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作用,形成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及大西安产业基金、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西安市抗疫恢复发展基金、陕西西安综合改革试验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工业重大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组建支柱产业倍增基金,设立6大支柱产业专项基金,打造主题基金群,为支柱产业倍增提供资本支撑。充分发挥西安担保集团作用,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投贷担”联动服务。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通过财政和基金支持,补足工业用地和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成本缺口,促进区县开发区加大工业项目招引,支持工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

不断健全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工业运行预测预警工作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生产要素需求,科学合理地调度资源,确保重点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供给。加强要素保障信息收集分析,不定期组织研究要素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协调服务,主动争取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大能源供应单位的支持,获得要素供应指标。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级管理,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错峰(错时)生产时优先保障环境绩效水平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不停产或少限产。严守工业用地规模,限制规划工业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其他用途。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确保全市年度出让土地中不低于1/3用于工业项目。鼓励采取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供地方式。允许工业标准厂房分割销售,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四、优化营商环境

以加快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为优化发展环境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减化审批手续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涉企收费,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围绕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办理、电子存证存照等领域,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办事效率。抓好惠企政策兑现,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服务资源,重点发挥在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服务等方面作用,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产业准入政策,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加大督导考核

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同各级各部门工作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制定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市级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督导,推进各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进一步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效在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综合考核中的权重。结合产业定位,对不同区域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切实履行职责,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评优和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六、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与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发挥规划导向作用,强化规划组织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确定工作思路、重点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监督预警,跟踪分析规划执行实施情况,及时提出督办意见,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促进规划有效落实。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