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双碳”目标,以做大做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主线,聚焦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领域,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链。高效节能环保装备领域,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装备、石化行业高效节能、烟气脱硫脱硝及除尘等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建设中原绿色智造产业园。先进环保产业领域,围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及城市垃圾处理,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及粉煤灰、矿山尾矿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备,研发废旧动力电池、废太阳能板处理利用技术装备。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四)生物医药产业。紧扣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主题,发展壮大中医药、兽用疫苗、医药卫材、医疗设备等产业。现代中药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开展新型制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与标准提取物等技术研发,做大做强柴胡口服液、双黄连含片、六味地黄丸等重点产品,提升中药材标准化水平,推动创新中药产业化,重点打造嵩县、栾川、洛宁三大中药材优势区。兽用疫苗领域,以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研发为引领,加快推进P3实验室建设,打造“一家龙头、多家配套、系列产品并销”的兽用药品产业链。医药卫材领域,围绕完善“石油炼化—聚丙烯—短纤—熔喷布—口罩、防护服”医药卫材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卫材产品。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多排CT、新一代扫频激光OTC眼科成像仪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装备,及口腔医学诊疗设备、康养保健器械。同时,创新发展精准医疗、数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领域,重点开发新型酶制剂及微生物制剂等产品,积极发展干细胞、肿瘤免疫细胞、生物芯片等生命科学产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加大项目孵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布局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重点前沿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储能与氢能产业。储能领域,发挥光伏、风电、锂电产业优势,推动储能电池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全新正负极材料、纳米级安全隔膜、新型高阻燃耐高温电解液等下一代离子锂电池核心技术突破和推广;积极发展规模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碳电池、钒液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设备,加强储变电技术等新型储能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积极开展绿色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微电网、用户侧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氢能领域,加强氢能资源开发,提升加氢裂化装置研制水平,发展工业副产氢纯化技术,提高灰氢、蓝氢回收率,布局高压氢、液氢生产装置,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支持光伏制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氢能储运发展,推动加氢站、氢能储能电站、输运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储运技术和设备研制应用,推动氢气储运、加注、检测等环节技术、材料等“卡脖子”问题协同攻关;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增强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核心基础材料、整车动力集成与供氢系统、安全与监控系统研发能力,发展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作业车,推动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实现储能电池、氢气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全链条规模化储能与氢能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二)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钨钼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向电子信息制造、半导体制造等产业链下游拓展应用,发展线切割和喷涂钼丝、硬质合金、高性能钨钼及衍生合金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做优“钨粉—硬质合金—高精尖钨产品”产业,研制超宽高纯高密钼溅射平面靶材、电子功能钨钼新材料等高尖端产品;推进采选装备升级,加强废石和尾矿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数字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栾川高端钨钼新材料产业园区、新安县国家钨钼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链横向集聚发展。钛产业领域,推进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海绵钛产品批量稳定生产,扩大钛材精深加工产能,加强高纯钛、高端钛合金精密铸造、钛合金高效焊接等关键技术突破,发展高稳定性钛合金大尺寸锻件及板材;突破特种装备用钛合金型材加工成形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复杂钛合金结构件、钛合金高效换热器等高价值钛合金产品,推进航空航天、海洋舰船、医疗器械、体育休闲、高端民用消费品等领域钛制品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钨钼钛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910亿元。
(三)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产业。加快生物制品产业规模化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全链条生产能力,依托普莱柯,加快建设P3实验室,推进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型疫苗研发,加快发展新一代兽用基因工程疫苗、高致病性疫苗,延伸发展宠物疫苗、动物疫病诊断试剂;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国家诊疗制品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动物疫病检测技术迭代升级、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化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检测诊断产品及高端检测设备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宠物生物制品市场,加快宠物疫苗研发,推动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领域新产品研制和市场战略布局;加快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依托华荣生物,打造全球种类最多的工业酶菌种库和数据库,推动生物催化工艺技术在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营养补充剂等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建设技术领先的国内生物催化领域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洛阳生命科技园、洛阳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制品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一家龙头、多家配套、系列产品并销”的生物制品产业格局。加快精准医疗服务发展,依托巴库生物河南首家综合细胞库和GMP标准化实验室,构建细胞制备储存技术研发、细胞辅助产品研发、干细胞抗衰和组织再生研究业务体系,促成传统医院和干细胞产业融合,推动再生医学和精准医疗技术普及;依托启晨生物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实验室,建立ctDNA精准检测体系,为肿瘤及相关临床病例提供精准用药、疗效监测、风险预测和早期检测等服务,引领带动健康检测专业机构发展。到2025年,形成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四)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产业。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加快中移在线数字服务生态集群等数字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存储服务、开发应用能力,引进培育一批数据增值化和高附加值服务的大数据企业,形成覆盖大数据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的产业生态;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以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为突破口,搭建行业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开发应用,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打造5G+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加快大数据在旅游、农业、政务、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融合应用;增强大数据产业引领带动,依托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推动中科信息产业园、中兴智慧城、寒武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人工智能芯片、算法、开源开放平台等关键技术攻关,创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提质升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龙门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图像识别感知、数字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加快自主无人、传感、控制系统研发集成和虚拟现实等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创新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增强高端产品供给,加快洛阳格力智能产业园、洛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引进高性能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生产企业,加快实现机器人本体自主研制和整机生产;开发拓展多领域场景新型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研制推广应用;谋划引进华为、西门子、思爱普等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与赋能中心、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打造2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四、大力发展“风口”产业
瞄准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我市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6大领域基础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机器人等13个“风口”细分领域,编制产业发展图谱,谋划推进“风口”项目,做大做强“风口”企业,培育壮大“风口”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引擎。
(一)做强一批“风口”产业集群。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双向发力,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育链,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向“风口”产业配置,培育壮大一批“风口”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实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三大改造”,加快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推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风口”产业关联转型,实现“有中生新”。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向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成套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精尖方向转型,有色金属产业加快向新型功能材料、高端铝加工、钨钼钛深加工等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专用化方向转型,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向乙烯下游延炼补链。着力引进培育“风口”产业,瞄准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风口”,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风口”企业,招引落地一批带动性、支撑性项目,培育“风口”产业爆发式新增长点,实现“无中生有”。
(二)扶持做大一批“风口”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和“龙头引领”双轮驱动,培育扶持一批符合“风口”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成长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加强“风口”领域中小企业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深化产学研融合,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集中扶持做大一批创新型“风口”企业。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风口”领域骨干企业,强化“风口”领域“头雁”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高成长性企业等政策支持,支持中航光电、普莱柯等行业头部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抢占“风口”先机,实现倍增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三)谋划一批“风口”产业项目。坚持“做大存量”和“精准招商”双措并举,树牢“项目为王”导向,聚焦“三个一批”,加快“风口”产业项目招引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风口”产业项目建设,做好全流程服务,加快氢沄氢能发动机、凯盛科技“一总部一中心三基地”等“风口”领域在建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风口”产业精准招商,紧盯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新风口,瞄准长安、华为、360等头部企业,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力争招引一批新能源乘用车、显示面板基板等项目,推动“风口”产业实现新突破。
(四)加强“风口”支撑保障。坚持“高位投入”和“高标运营”双高引领,用好政府政策资金,优化创新运营服务,为“风口”产业集群式、规模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畅通优化“风口”产业投融资,加快组建市场化、专业化产业投资平台和政府投资基金,健全政府引导资金“募、投、管、退”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风口”项目建设,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市属重点企业参与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构建优质“风口”企业上市梯次培育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引入高水平“风口”产业运营商,发挥产业发展引导作用,深化政府与运营商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多更好对接引进产业发展资源,引进一批“风口”产业优质企业、项目,更好盘活现有资源。
(五)营造“风口”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双频共振,深入推进“双长制”,助力“风口”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寻找市场新“风口”,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变革,向“风口”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产业链“链主”和产业协会(联盟)能动作用,聚焦产业链关键环,引领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口”产业上下游配套体系。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形成“风口”产业强大集聚吸引力;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风口”产业项目土地、资金、创新等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政策合力。
专栏2:洛阳市“风口”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坚持“前瞻30年”,立足我市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6大领域基础优势,聚力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电子功能材料、钨钼钛、铜铝、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13个“风口”细分领域,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增长点。
(一)智能装备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高水平搭建产业技术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机器人嵌入式软件开发、先进控制器等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和机器人产品示范应用,培育壮大格力机器人、普拉斯、美锐克等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库卡、安川、哈工大机器人等头部企业,谋划引进现代(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中联研究院建筑机器人等项目,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培育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重点企业申报省头雁企业和智能装备重点培育企业,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清洛基地等创新载体,推动新型智能成套农机装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突破,深入对接中联重机、华中数控、海天精工等头部企业,谋划引进国智清创洛阳人工智能研究院、卫华智能停车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持续提升矿山成套装备、有色金属加工、建材成套装备等智能装备发展水平。评选发布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依托轴研所、鸿元轴承、信成精密等企业,加大智能装备专用轴承、机床用油水分离机等专用装备研发应用,持续推动伊滨科技产业园、鸿元轴承高端精密轴承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特种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矿山装备、智能水泥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新能源领域。打造新能源汽车支柱产业,聚焦新一代动力电池、纯电动汽车整车、氢气储运装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组件及整车等方向,依托格力钛新能源、中国一拖、中集凌宇等整车企业,整合中航锂电、华久氢能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对接比亚迪、宁德时代、长城汽车等头部企业,洛轴加快氢沄(河南)新能源氢能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手拉手·瀍河汽车智慧科技产业园、骥翀氢能氢燃料电池量产基地等招商项目落地实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聚焦氢能、光伏、动力电池等方向,优化氢气布局,加快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健全储能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对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谋划引进中创新航年产能5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电源系统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三)新材料领域。提升钨钼钛产业支撑能力,聚焦航空航天、海洋舰船、体育休闲、高端民用消费品等领域,通过优化钨钼钛产品结构,做大做强硬质合金工具、集成电路用钨电阻层、电极靶材等产品规模。大力发展铝铜产业,聚焦轨道交通及汽车铝材、航空铝材、动力电池用锂电铝箔等领域,推动铜产业向印刷电路板(PCB)用铜箔、锂电子电池用铜箔等高端产品延伸,对接诺德股份、建滔铜箔等头部企业,谋划引进电子铜箔生产线等项目。围绕传统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产业提质转型,推动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尽早落地,对接辽宁奥克、山东新天化工等头部企业,谋划引进洛阳石化年产20万吨环氧乙烷、年产8万吨碳九组分等项目,对接武汉化工园区、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精细化工领域园区和科研院所,谋划设立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助力打造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钨钼钛领域规模达到910亿元、铝铜领域规模达到1400亿元、精细化工领域规模达到1300亿元。
(四)电子信息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功能材料产业,聚焦硅抛光片、靶材、电子气体等发展方向,打造硅基材料生产基地,研发大尺寸硅抛光片技术,对接中环股份、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谋划实施麦斯克大尺寸半导体硅晶圆生产线、中硅高科转型升级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聚焦新型显示等方向,对接中建材、惠科股份、京东方等头部企业,谋划引进高世代信息显示基板面板、小间距智慧显示用外延晶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聚焦光电连接器、传感器等方向,加快光电连接器省内推广应用,丰富传感器应用场景,谋划实施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打造中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高地。
(五)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兽用疫苗、诊断试剂、生物制品等市场领域,依托普莱柯、中科生物芯片、华荣生物等重点企业,提升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和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持续提高医学检验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普莱柯P3实验室建设项目、国家诊疗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检测诊断产品及高端检测设备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智慧兽医、精准医疗”体系建设,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绿色生物制造工艺体系。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六)数字经济领域。充分发挥中移在线、华为新基建创新中心、阿里云等行业知名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360、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实施中部云谷、5G无线网新建工程、中科人工智能数据生产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谋划引进华为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电工业互联网、阿里云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大力发展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产业。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第四章深入推进八大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动产业链群攻坚
聚焦重点领域,紧盯薄弱环节,引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集聚集成、链式发展,培育壮大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优势产业链群。
(一)实施产业链“双长制”。围绕农机装备、轴承等产业重点领域,按照“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责任人)、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要求,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双长制”。建设重点产业链“智慧大脑”,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积极稳链护链,着力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稳固多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产业链生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打通痛点堵点断点重点关键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推动“五链”高效衔接、深度耦合,加强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各环节协作,合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二)加快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加强与中信集团、中国电子、凯盛科技等企业总部集团对接,引进智能装备、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延链补链项目。对照龙头企业配套清单,引进精密机床、智能控制单元、关键基础材料等配套企业来洛投资建厂,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围绕新能源乘用车、智能传感器、医疗装备等产业链短板,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终端产品。瞄准产业链关键环和核心技术,鼓励收购、兼并同业或上下游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三)推进产业链与金融深度融合。建立常态化产融合作、银企对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支持,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直接融资比重,每年储备支持一批制造业项目。用好国家科技型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包容性政策,加大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增6家制造业上市企业,力争全市制造业贷款总额突破670亿元。
二、聚力建设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引育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促进资源共享、载体联动,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引育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发挥自创区洛阳片区龙头作用,重塑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产业研究院,高标准引育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十四五”期间,培育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实验室、3—5个省重点实验室、3—5个省产业研究院,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个,创新平台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
1.重塑实验室体系。按照强化储备、梯次推进原则,实施实验室体系重塑,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争取驻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组中跻身入列,在主导产业方向培育申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龙门实验室,完善政府、建设单位和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力争早日成为国家实验室体系一部分。强化省市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培育创建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加大实验室体系建设财政支持力度,打造成为全省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2.高水平建设产业研究院。根据产业空间布局,聚焦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产业研究院全覆盖。支持LYC轴承、中信重工、中航光电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集研发、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产业研究院,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鼓励大企业依托产业研究院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产业创新资源、应用场景和技术研发需求,提供专业孵化、合作研发、资金人才等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3.引培新型研发机构。坚持引育并举、市县(区)联动,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鼓励依托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大院大所以项目合作方式同第三方机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及科研团队来洛设立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扩容提质”,构建“科研+中试+孵化+基金+产业化”的创新创业体系。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社会资本入股、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多元化投资和产权组合机制,加速实现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
4.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引进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推动人才教育水平提升。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建设特色骨干学科,洛阳理工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发展契合产业需求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探索形成“特色学科+优势学院+产业学院(研究院)”的学科学院布局体系。构建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人才结构性供给能力。以加强产业技术研究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应用技术创新、实用技术研发以及成果应用推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驻洛高校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创新载体发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与产业协同发展。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壮大创新主体规模,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创新主体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
1.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实施创新企业成长培育行动,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形成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春笋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县联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上市后备科技企业培育服务机制,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财政支持力度和研发活动绩效奖励,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牵头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产学研合作的“四有”研发活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对年度研发投入“十强十快”企业给予奖补。支持耐研院、轴研所等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和专业领域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等。
(三)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统筹布局创新孵化育成平台,高质量建设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多层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提升创新集中度、显示度和辐射力。“十四五”期间,洛阳高新区在全国排名大幅前移,争取新建省级高新区2—3家,布局建设省级中试基地5—8个,标准化建设科技产业社区7—10家。
1.建设科技产业社区。按照“一个科技产业社区、一个高标准规划、一个高成长性主导产业、一个运营主体、一个发展目标、一套支持政策”要求,高水平建设科技产业社区,打造“一站式”科技创新孵化育成平台。都市核心区打造以文化和创新为主导的科技产业社区,环都市区打造以创新发展和制造业为主导的科技产业社区,推动全域科技产业社区错位协同、联动发展。优先布局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全流程服务,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
2.建设多层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专业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自创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激励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伊滨科技产业新城建设,加强创新布局、聚合创新资源、构建创业生态,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欧、中信等科创园区,加快形成一批科创资源集聚、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区块。实施县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全覆盖计划,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支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等孵化载体市场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培育成长型初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试行边挂牌边建设边备案的孵化载体组建模式,完善载体管理考核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