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特高压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电力资源转移,符合我国客观国情:
从定义上来看,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 1000 千伏及以上和直流± 800 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从能源消费情况看,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大多缺少一次能源。采用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具有成本低、损耗小的固有经济优势,适宜远距离输送、送电容量大且易于控制和调节,进而较好地解决我国能源分布和能源需求不匹配、不均衡的问题。 特高压技术发源于海外,而后在中国工程实践中蓬勃发展: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苏联、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开展过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如苏联 80 年代起建设的 1900 公里长的 1150 千伏交流线路、日本 90 年代建设的 427 公里长 1000 千伏同塔双回线路等,但总体来看,国外特高压发展仍处于试验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商业应用上并未取得突破。我国对特高压技术的跟踪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从 2004 年底开始集中开展大规模研究论证、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目前,我国以特高压为基础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打破了西方以油气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体系,巩固了我国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的领先优势。
2014-2017 年为上一轮特高压周期,本轮项目核准进度将加快:
目前,我国已建成有八交十三直特高压,总投资规模约 4073 亿元,单条特高压投资金额在 200 亿元左右。目前,我国还有 3 交 2 直和苏通 GIL 综合管廊等 6 项特高压工程在建。2014 年年中,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2 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包括 9 条特高压(4 交 5 直)在内的共 12 个电网工程进度,全部在 2017 年底前投产。 2018 年年底,国网宣布在特高压直流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鉴于此,我们认为本轮特高压周期将在 2019-2020 年集中完成七交五直的核准和招标工作。
核心站内设备市场竞争格局稳定,相关制造商将迎来业绩修复:
特高压站内主设备占投资金额的 10%左右不等,龙头企业的优势地位保持稳定。GIS、换流阀和变压器的龙头企业分别为平高电气、国电南瑞和特变电工,市占率分别达到 40%、35%和 40%。在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方面,许继电气和国电南瑞各占 50%市场份额,呈现双寡头格局。参照上一轮特高压在政策规划后三年后完成所有建设,我们认为 2021 年底前本轮特高压建设将完成,而 2019-2020 年将迎来核心设备商的业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