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2014年中国能源生产占全世界的19%)与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3%)地位;清洁能源方面,中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水电、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以及第一的市场消费量(含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在世界遥遥领先)。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方面,中国都拥有对世界能源市场的重大影响力,且越来越重要。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应对地球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共同责任。
中国的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虽然自给率很高,但是能源的细分分布极度不均衡,煤炭丰富但油气缺乏。原油自给率长期低于世界安全警戒线50%,2017年对外依存度超过65%,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气也已超过了30%。为了多元渠道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协助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很早就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以期合理使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为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
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在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实施能源革命、促进能源向低碳清洁转型功不可没。总体说来,虽然由于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能源对外贸易量和能源对外投资额有所下降,但从能源分项的进出口量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贸易量仍然在迅猛增长。2012~2015年期间,原油增长23.7%,天然气增长43%,煤下降29%;中国能源对外投资额2013年达到254.88亿美元。可以说,无论是能源贸易和能源投资从量和结构都有所调整,说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正在从重“量”向重“质”方向发生转变。
一、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工作虽然依然放在“双边合作”方向,与世界重要的能源伙伴签订具体合作意向,发展互惠互利的能源合作计划,但同时,中国正在加大“多边合作”,在“双边合作”基础上加快了“多边合作”的步伐,意图从重要的能源投资消费角色转变到参与并主导国际能源治理的角色。“多边合作”已经从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到了实际操作的阶段。“多边合作”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平台:
1.“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能源多边合作在“一带一路”的思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主要项目成果基本集中在能源合作上,包括中国政府与泰国政府签署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协定;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瑞士环境、交通、能源和电信部签署能源合作路线图;与巴基斯坦水电部签署关于巴沙项目及巴基斯坦北部水电规划研究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清单调整的协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互联电网管理局签署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等。这种基于“双边合作”基础上的“多边合作”是目前“多边合作”的主流。
2.G20
在2014年11月于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题演讲中提及全球能源治理。他强调:“二十国集团必须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高度,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能源价格和市场稳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形成消费国、生产国、过境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2016年6月29日~30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以“构建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来”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27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官员齐聚北京,共同推动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嘉宾围绕国际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能源技术与创新、能源可及性的需求和政策现状等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达成了多项共识。会议形成了四项成果,分别为《2016年G20能源部长会议北京公报》《加强亚太地区能源可及性:关键挑战与G20自愿合作行动计划》《G20可再生能源自愿行动计划》和《G20能效引领计划》。
参与G20并积极推动在G20框架下以及其他国际能源组织的多边能源合作,说明中国不仅仅满足只成为一个重要的跟随者,而是直接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主动引导适合自己的能源治理规则,以保障自己以及合作伙伴的能源安全。中国已与约26个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和国际会议机制进行合作,如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论坛(IEF)、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能源宪章(EnergyCharter)、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近年来,中国不断向这些组织派遣专员,熟悉并参与组织日常运作,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内容不断深入。
3.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作为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未来的潜力股集团,对维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公平与公正并使其向更加完善和合理的方向迈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7年9月厦门的金砖国家峰会召开情况来看,金砖国家峰会正在由原先仅限“金砖国家”参与的有限成员模式变得更加开放,因此在未来看待金砖国家合作时可能将不再局限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这几者之间,它的辐射范围将变得越来越广,中国可以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将其与“一带一路”完整对接起来。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金砖国家能源合作进程,就不难发现,在这5个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间,能源合作既是桥梁和基础,也代表着潜力和未来。在基础和传统方面,以中俄双边能源合作为例,能源合作早已成为两国双边关系及政策的主轴。如今,中国和印度已经逐渐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传统化石能源需求量最大的两个国家,而俄罗斯、巴西、南非拥有丰富的能源物质基础,能源出口在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份额的比重。金砖国家在传统化石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已经开花结果,实现了共赢共享、优缺互补,能源合作是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信赖保证。
在潜力和未来方面,金砖国家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和最有望加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潜力型选手,各国均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问题,环境责任成为金砖国家未来进行能源合作与开发的压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