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7年4月20日,彭博新能源财经主编AngusMcCrone发布彭博新能源财经就大中型公司购买绿色电力的分析时指出,过去十年,清洁能源的长足发展振兴着世界范围各公司及投资者的发展意愿,但从中不难看出,生物质燃料和陈旧的清洁发展机制已逐渐被取代,其他类型的新能源发展,比如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拍卖方兴未艾。
其中炙手可热的话题就是电力公司的购电协议(PPAs)。该协议是指大型公司以固定价格和固定期限与新建风电场或太阳能发电厂签订电力购买协议。
对于购买方,签署这样的协议具有多种优势。从购买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公司购买可再生能源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司可持续发展,或基于以特定协议电价来抵御未来电价成本的通货膨胀,以及PPAs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对于风电和太阳能开发商,PPAs可以有力保障电力的输出量。至关重要的是,购电协议可以确保资金来源以保障可再生能源长足发展。
PPAs成为热门话题是基于目前可再生能源津贴逐步退出,价格成为电力市场的主导。同时,基于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成本呈现下降趋势,PPAs便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商提供确定且十分有必要的收入来源。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数据显示,上个10年,在美国太阳能的PPAs协议新签订量保持在平均每年500兆瓦的水平,尤其在2015年达到5300兆瓦峰值。2016年,全球新增协议量轻微下滑,保持在4500兆瓦,这是由于美国对太阳能发展政策的收紧。尽管如此,PPAs协议的签订量仍在欧洲、中东、非洲以及亚太地区保持纪录值。
总体来说,在2017年第一季度,世界范围内目前已完成大量的PPAs协议签订量,其中购买可再生能源最为活跃的公司包括谷歌、微软以及脸书等公司。
这一购电协议模式被寄予厚望。换句话说,PPAs协议可以扩展到更大范围——所有行业的中型、大型企业,以此来确保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可以继续发展,而不是通过国家行政手段的配额制来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效果可以有效激活风电、太阳能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同时欧洲也可以依照此先例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这样的理念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是不是这样的购电协议被给予过高的期望值?换句话说,这样“时髦”的趋势是不是仅仅只是“一时之兴”?而并不是振兴清洁能源投资在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
绿色能源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较上个十年,大型公司目前更为关注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部分公司以ESG标准为准绳,更加看重顾客在购买物品和服务时,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
目前,众多公司以减排CO2为目标,在推进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提升经营利润。下一步的关注重点是电力的自然属性,它究竟是化石能源消耗品还是“零碳”资源?
购买绿色电力的方法不止1种,而是至少有4种。第一种是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RECs),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认证体系,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相应地也可以增加项目业主每兆瓦时的额外收益。
第二种方式是与公用事业公司达成绿色供给协议。签订协议的公司可以购买由化石能源、核能或可再生能源所发电量,但需向其持有“环境保护导向”的客户承诺这些电量均需用作绿色交通工具等“绿色”用途。
第三种方式是公司自行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最通常的做法是在仓库屋顶或工厂厂房旁的空地来安装太阳能板阵列;亦或者是根据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内产生的废料来就地建设生物质发电厂,或根据地理条件建造风电机组。
第四种方式就是PPAs。该方式可以分成A、B两种范畴。通常把A类范畴称为“私线”交易模式,即公司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商签订合同来建造风电、太阳能或者其他清洁能源,其所产生的电能可以实现就近通过专用电缆传输至局域网使用。范畴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场外交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购买者每年完成大宗绿色电量交易。
换句话说,购买方以约定价格从公共事业公司购买电力(其中包括平衡太阳能、风力发电间歇性所产生的费用),公共事业公司就需要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购买同等电量。
四种交易模式比较
以上多种选择均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较为简单便捷,且不会导致购买者因整体电力价格的锁定,而支付远高于未来电价的费用,这也是为何众多具有绿色发展意愿的公司在过去几年选择这样的模式。
与公共事业公司签订绿色供给协议的模式也相对简单,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未来电力价格的下降而承担风险。绿色供给协议对于由进口关税支持、补贴的风电、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来说是最明确的选择,这一点在欧洲大陆最为明显。
但以上两种方式均在发展和实践中存在一定障碍——这两种方式产生的绿色效应究竟有多少?客户购买的可再生能源证书可能遍布于整个市场,且会长期存在,同样地,对于签订绿色供给协议,谁又可以保证额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会按照公司购买意愿而如期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