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资金互通:商业银行入场是未来趋势
能源领域的金融互通是能源一带一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外界忽视的环节之一。正如发展工业经济需要电力先行一样,进行能源设施投资也需要金融先行。可以说,资金的提供情况,对能源领域的一带一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以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为代表的专项金融机构在近年来成立并扩张,包括新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项投资基金在内,都已经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未来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然而正如数据显示,虽然参与方较多,但现有的渠道仍然难以完全满足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求,需要相关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而在这其中,最有潜力的当属国内诸多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
与专注于配合经济政策、执行国家战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性一直不高。例如即便是在前两年光伏项目电价较高之时,不少商业银行出于对一系列风险的担忧,仍然是无视其10%左右的内部收益率,始终惜贷如金。但从长远来看,这类金融机构增加海外资产可说是大势所趋,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资产端僧多粥少。在增量方面,在2013年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出台后,社会资本密集进入银行领域,然而全社会的终端资产却没能实现与之匹配的增速。而在存量方面,纵观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资产端配置:人口拐点的出现决定了房贷终有回落之日,而同业业务则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之下遭到限制。上述两点,都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荒”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国外资产比重可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作为能够提供稳健现金流的资产,能源基础设施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关注目标。
需要指出,虽然商业银行入场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亚投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短期内还将加强与世行、亚行在内的传统世界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独资的项目可能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面临下行压力,骤然换出大笔外汇,不利于维持汇率的稳定,二是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投资经验相对薄弱,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不断吸收经验,方能逐渐发展出针对沿线国家能源项目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