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1月15~18日,记者参加了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年会以“创新驱动与电力转型发展”为主题,众多院士和专家针对电力行业前沿技术和能源发展变革等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创新是推动电力转型与能源变革的强大力量。
电力转型升级是能源革命的关键
“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经济高效”这几个词语在本次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都是专家们对未来能源系统特性的共同期待,而这也符合每一个能源使用者的心理诉求。
能源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看来,能源发展转型变革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趋势。
消费增速回落。在我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速度6.5%以上,第三产业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产品需求达到峰值等因素的作用下,预计能源消费增速将降至3%左右。
结构更替加快。煤炭消费将进入峰值平台期,非化石能源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在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加快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下,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发展动力转换提速。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耗能产业增长乏力,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现代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及新城镇、新农村将成为用能主要增长点。
系统形态深刻变化。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的传统能源生产输送模式将有所改变,智能电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将推动能源系统形态向分布式系统转变。
国际合作深度拓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带动能源国际合作不断深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合作方式将拓展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装备和服务供应,国际合作更多着眼于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区域能源协同安全。
基于以上对能源转型变革总体趋势的分析,史玉波认为,能源发展应向着清洁化、低碳化的方向转变。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郑宝森指出,创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经济高效的智能开放的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郑宝森强调,电能在能源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电力的转型升级是能源革命的核心和关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推进电力转型升级,电力行业任重道远。郑宝森认为,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为中心,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为重点,加快清洁发展,推进“两个替代”,在更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清洁能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改变电力生产消费的方式和结构,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在电力生产环节,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降低污染物排放,要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核能安全开发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700摄氏度等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高性能大容量水电机组,先进核能发电,0.8万千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生产绿色转型。
在电力输出环节,要以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输送能力、效率和安全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能源等关键技术研发,研究以电网为载体,油、气、可再生能源、电力、热、冷等多种能源相互支持的统筹规划、协调运行、综合利用和智能互动技术,支撑转型后的新一代能源系统发展。
在电力消费环节,要以提高终端用电能效、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提升智能化水平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智能用电终端、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等技术研发,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集成,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的比重,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能源系统,促进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能源电力的深度融合,这些也将成为跨领域技术创新的重点。
以科技创新驱动电力转型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创新能力与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引领了电力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但同时,不少参会专家都指出,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能源结构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仍有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部分关键装备以及材料受制于人,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性技术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谈到科技创新时,倡议制定重要的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弯道超车。他着重强调要构建支撑和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技术和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
那么,我国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究竟需要加强发展哪些技术呢?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谈到了未来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首先他谈到智慧能源互联网群的概念。他认为,除继续保持高压和交直流特高压的大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势头之外,宜着力发展接近需求侧的智能能源互联网及智能能源互联网群。智能能源互联网必须具备以下几大特征:至少有一种主要能源为清洁能源;必须有足够容量的储能设备;在网内传输的不仅是电能,亦应有其他形态的能源等。其次,要发展大功率模块化压缩空气储能。卢强提到,清华大学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支持下,开发了一种零排放、高密度、长寿命的储能系统,原理是把弃风、弃光加以利用并存储起来。
公司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在论坛上指出,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能源时代变迁的引擎。未来,随着能源变革的推进,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流能源和主导能源,所以未来电力系统应注重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