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曾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警示,今年的动力电池产业将出现结构性过剩:磷酸铁锂电池将全面过剩,低端三元电池将严重过剩。言犹在耳,未来就以加速度到来,留给每家企业的时间都不多了。很显然,随着补贴新政的实施,以及几大电池巨头的新增产能(磷酸铁锂占多数)在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明年的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将会非常的惨烈,大部分厂家只能通过价格战尽量留住客户,在市场上苟延残喘。
政策的变化,是加速了某种规律的运行速度,是表象,并不是企业经营跟不上市场节奏的内在原因。究其原因,还是企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储备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产品及服务与竞争对手存在代差,甚至是数代的产品差距。至于行业里面出现的“补贴政策被利益集团和敌对势力绑架”(某公司董事长语)的观点,就更是奇葩了,哪个行业没有利益集团?不从自身找原因,出问题就推给外部,企业的发展怎么可能顺利。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
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政策,将对2017年的动力电池和pack的技术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1.磷酸铁锂的单体比能量密度需要达到140Wh/kg左右
2.Pack的成组效率需要达到85%左右,确保Pack高比能量
3.国标针对单体/模组/系统的安全要求成为一个约束条件(相关的GB/T标准也将在明年转化为GB标准)
同时具备高水平电芯技术和Pack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政策的收紧,将使得大量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被挤出这个市场。毫无疑问,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将是比亚迪和CATL这类具备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并深耕行业很多年的企业,是对他们多年来持续投入的一种高额回报。
笔者2008年在比亚迪工作期间,正值全球经济危机,比亚迪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仍然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投入巨资,资金链非常紧张,王老板不惜代价请出巴菲特给比亚迪站台,才度过了资金危机。国内有几家企业能够沉下心来,背水一战,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持续十年投入到一个短期不能盈利的领域?没有那么多年的高额投入,技术迭代和产品更新,比亚迪又如何能够在国内和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攻城略地?
CATL在成立之初,砍掉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集中所有资源与宝马合作,像个虔诚的学徒一样,跟着宝马一点一滴的学习乘用车开发知识,从而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Pack领域的技术路线,结合自己在多年来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大量人才储备,厚积薄发,成为比肩松下、三星、LG的世界级动力电池巨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一大批企业,要么是靠着跟某个车厂的关系,要么是靠着自己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盲目投资动力电池及Pack,这里挖几个人,那里拿几块地,政策及市场大方向不明,技术路线及发展规划不清晰,真正具备实力的人才团队几乎为零。圈钱,圈地,挖人,搞关系,上产线,一度成了行业的主旋律,而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构建的人才体系,技术路径,产品系列等,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急功近利的做法,能够带来短期的回报,但是难以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一旦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市场发生风吹草动,这些没有技术和产品作为根基的企业,可能瞬间倒掉,土崩瓦解,根本熬不到这个产业真正成熟的时候。
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进入动力电池市场的投资资金累计超过1000亿,随着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将是无效投资,形成一种产能浪费,留下一堆僵尸企业。
五、公信力不容有失
补贴政策的调整,有其内在的根源,我们不难找出其规律。但是政府的补贴政策一年一个样,而且应该年初颁布的政策,拖到年尾还没出来,这就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游戏规则要透明,要基本公正,不要让大伙疑神疑鬼,同时不要传递出误导性的信息,这是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国今年以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以用混乱来形容,政策的制定和颁布都比较拖沓,导致各种谣言满天飞,这里面既有激烈的利益博弈,也有政府主管部门在方向和节奏上的犹豫。即便是已经制定的政策,也会随时修改或推翻,这会导致一些企业的巨额投资打水漂,形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及企业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心。作为政府的智囊,一部分参与政策起草及制定的专家,确实有沦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倾向,这也值得行业为之警惕。
乱象丛生的背后,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价值的投资渠道和领域已经非常少,另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政策制定,颁布和修改的随意性,进一步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次严重考验,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