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曾鸣:建设能源互联网的路径主要包含四方面(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曾鸣  2016/9/28 11:26:57  我要投稿  

融入信息服务理念

优化能源领域服务。推动能源互联网条件下产业链条的变革进程,在各个环节产生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能源领域服务,加强网络化售电、售气等能源产品服务,加强能源咨询、能效产品销售、EV充换电等能源增值服务,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工商业节能方案、小型分布式能源开发等能源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

推进融入信息互换。将信息要素融入传统产业各个环节中,通过信息交换,节约时间成本,减少重复环节,提升效率,进而改变传统能源产业的运作方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将供需信息在实际发生之前进行信息互换,实现最佳匹配。用新的、创造性的力量替代原有低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发展绿色能源网络。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形成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深化节能减排理念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

落实专项计划,推动用能变革。一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实施“一挂双控”、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以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二要着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包括煤电升级改造、工业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三要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优先推动配套技术创新

能量虚拟化技术。构建云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虚拟化,资源设备的虚拟化可极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借鉴以上内容,在能源互联网中可通过能源路由器、虚拟发电厂、储能云、V2G等技术手段实现虚拟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做虚拟化的同时也需要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可扩展性能。

新型信息融合电力电子技术。加强能量路由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基于能源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提高兼容(或具备)信息通信和信息处理功能,保证各项设备的有效运行,保证各项设备分享其管理范围内所集的实时信息,同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

储能技术。电力是推动能源互联网运行的基础能源,储能技术是改变传统电能利用的关键动力,应首要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加快建设储能设施,满足大电网调峰和紧急事故备用的现实需要;开发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系统,配合其他储能技术,实现多类型储能技术的优势互补。研发高效储能装置,与风电、光伏发电机组容量相匹配,支持充放电状态的迅速切换,确保并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的关键;通过研究和探索,将不同容量的储能系统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电各个环节,实现分布式储能和大规模储能同时并存。两者的结合,对储能系统的存储效率、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提出更高要求。要开发新型储能材料,为储能系统高效、长寿命运行提供重要保证。

能量转换技术。电网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变电站。传统电网架构下,电力转换的关键点是变电站或者变压器,但无法实现灵活控制。能源互联网的架构下,需要推进能量转换技术的研发,发挥能量开放、自由交换载体的作用,以及分布式能量管理和运行调度的作用,形成电力电子控制、储能、数据中心等各方面的同步配合。同时要兼顾技术的经济性,通过系统级的优化手段平抑成本,例如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设备利用率等。

能量大数据技术。数据是各项先进技术、专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保证能源互联网运行与控制的具体实施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执行智能管理系统的调控指令,包括能源的高效传输装置、低损耗转换装置、高效能源路由装置等功能。实现各项设施运行的支撑作用,通过增加传感器和提高数据分析技术等提高能源大数据的利用价值。同时需进一步实现能源远距离、高功率、低消耗的传输和调配,完成不同地区上传能源的全网优化分配,实现不同地区用能需求的全网调配。

切实改善电网升级发展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电源、储能等技术紧密结合,赋予电网更多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决策功能,提升电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将电网打造成一套广域协同、具有自主行为的复杂网络系统,实现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和细微感知,控制电网稳定可靠运行;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打造能源互联平台,全方位接入能源消费者、能源生产者,深入洞察能源消费需求,精准安排能源生产,科学管理能源传输,自动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动态智能地配置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实现能源互联的高度智能化,实现能源利用经济性、高效性及环保性目标。

增强电网灵活包容性。在智能电网实现叠加信息化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智能电网的技术基础,有效掌握发电信息和用电信息,适应当代能源结构调整。以储能和超导电力电子等新材料、新技术改造传统电网,积极发展现代先进的传感性测量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使得电网更加灵活、可靠、安全、自适应、高效,积极研发和推广智能终端和设备,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节余以及用户者需求侧响应。

着力提高能源服务融合

实现不同特征的能源流融合。一是能够保证流入能源的质量满足需求要求;二是能够保证能源的合理流动,实现恰当数量的能源流向恰当的负荷;三是能够及时监控能源流的质量,实时调节保证能源流的安全流动。

实现双流多层次交互。依托各项先进技术,通过以信息为中心、互联网为模型的新一代能源基础设施构架与建设,实现信息流与能量流的深度融合,实现不同能源之间及能源与消费者之间的协同互动,达到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能源供应形势调整用能策略。能源互联网根据所有用户能源策略,制定能源供应模式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搜集不同用户的能源使用数据,从中计算出相应的能源使用规律,制定合理的能源使用策略反馈给用户;策略的选择要得到最广泛信息的支持,避免片面信息引起决策失误;保障所有信息及时传送,避免信息过时。

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注重人才培养吸纳。加强人才环境、人才政策方面的建设,落实好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吸引国内外能源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创业;优化能源、电工、材料、信息、热动、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注重不同领域的人才结合,保证能源互联网创新的综合性和先进性,充分组建专业领域人才体系,推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整体快速发展。

加强财政政策导向。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产业发展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制定有利于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并积极出台产业出口退税和提高退税率的政策;选择现有成功或有潜力的商业模式,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资金投入力度,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机制创新的企业;降低市场与行业准入,推进数据开放,加强能源市场监管。

提供产学研平台。在科学调研、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能源互联网产业进行细分,然后将细分的项目课题落实到相应的关键技术方面,让人才基础较好的企业、大专院校联合攻关;强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同时,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鼓励以能源互联网技术优势领域内的企业为核心,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各种模式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能源互联网技术协作与转移机制。

鼓励创新技术联盟。能源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鼓励不同企业的跨界合作,促进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能源互联网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建立我国基础设施智能化、生产消费互动化、信息流动充分化的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能源市场体系,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变革,带动能源关联产业发展。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