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绿色智能城网示范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承担,上海普天技术支撑,实现了涵盖产能、供能、蓄能、用能及节能技术“五能合一”和微热网、微电网、信息网“三网互联”的区域型能源互联网雏形,建立了根据区域用户特点,涵盖能源需求端生产、分配、供应、服务和运营全流程的系统解决方案。对基于用能侧动态需求分析的热-电智能调配技术和基于风-光-市电混合供电的智能化双向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技术,区域能源管理与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验证。
图2智能城网模式
3、新奥的泛能网+协鑫的分布式微能源网
新奥的泛能网将冷热、燃气联系起来,开发冷热电联产项目,将燃气、冷、热、电一起销售给用户。协鑫的分布式微能源网按照“六位一体”模式实施:将天然气热电冷系统、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储能技术、节能技术、低位热能结合为一体,提供多种能源服务。由于前一阶段受到燃气价格高、电力并网(售电)制约等因素影响,此类项目推进较为缓慢。
(二)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互联网+”案例
1、远景能源——互联网+风电、光伏模式
新能源以光伏或者风电为主,以远景能源为例。它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深度开发,通过对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设计、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并与天气、地理数据整合形成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负荷预测、发电预测和运行控制,打通并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端的运行效率。同时为用户提供风力发电站选址、风机安装、风力发电站优化运行等一揽子服务。
2、国家“973”计划——大规模非并网风电基础研究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博士主持的国家“973”计划“大规模非并网风电基础研究”项目,以产业能源互联网系统为理论,研究了相关技术路径和实践,形成多能源协同供电核心技术模式,分布式风电——开展试点项目就近为电解铝、氯碱工业、海水淡化、制氢、煤化工、冶金、新能源汽车等高耗能产业圈服务。创新多个产业分布式能源新模式。
(三)垃圾处理场立体式新能源产业基地示范
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坐落在东海边,日处理生活垃圾占全市垃圾产出量的70%以上。其主要供能模式为:垃圾填埋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地下)+垃圾焚烧+风电(海边空中)+太阳能利用(填埋场土地上)。
(四)“车船屋储”智慧能源服务+电池梯级利用案例
为上海混合电动公交车(电池+电容)提供动力集成系统的上海瑞华集团在商业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采用电池租赁+汽车能源智能服务模式。公交企业将以往使用燃油车的运营维保等费用交给瑞华作为租赁电池与购买服务费用。在这个模式下,双方可实现共赢。这种电池租赁+汽车能源智能服务模式,可为公交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瑞华建立“车船屋储”智能微网系统(图3),开展电池梯级利用,支持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接入和智能监控,服务导航方便用户互动和灵活切换。如将为电动汽车和电动船提供租赁服务的电池梯级利用,给商务楼宇夜间低谷储能,白天高峰供能,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提高电池利用率的同时也实现了建筑节能。
图3“车船屋储”智能微网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