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效果来看,各种储能技术互有短板,距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其中锂电池与应用指标差距最大的是寿命和成本,液流电池与应用指标差距最大的是效率和成本。
图5储能技术现状雷达图
在促进新能源消纳领域,单一储能配置,从技术角度可以实现储能的多种功能应用。但是从经济性角度,并非优化方案,需要在实际配置中考虑各类型储能的工况适应性,采用多元复合储能方案,使不同的储能技术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以达到投资和运行成本最优。
到2020年,各项储能技术发展期望如图6所示。
图6储能技术发展期望雷达图
3.1.2国内外发展路线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针对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的研究方向、预期目标。日本NEDO[27]发布的关于锂离子电池至2030年技术发展路线图中,详细说明了锂离子电池在未来20年内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指标,并明确列出研发时间节点,为我国相关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美国DOE于2010年底发布的关于储能技术应用研究的最新报告中,也针对各种储能技术,详细提出在未来5~20年中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投资成本目标等,并确定超级铅酸与先进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硫基电池、液流电池、功率型储能电池以及金属空气电池、液金属电池、锂硫电池、先进压缩空气等作为其重点关注的储能技术类型。
3.1.3本体技术攻关对策
目前储能应用对本体技术的特征需求(规模、寿命、安全、成本和效率)与目前的本体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储能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一方面要提升现有本体技术水平,挖掘其技术潜力,逐步缩短与储能应用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探索研究新型的储能技术,关注发展前景好、技术潜力大、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新型一代本体技术。
结合国内外现有储能技术研究水平、国内外关于电池技术的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应该将锂离子电池作为重点攻关方向。重点关注并开展液流和铅炭电池相关研究,积极关注并适时切入熔融盐蓄热和氢储能,跟踪并把握钠硫电池、压缩空气、飞轮等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应用技术
(1)储能支撑多能源高效融合效应日益显现。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二者兼具的能源生产消费者,分层分散接入,种类繁多,构成城市能源局域网。能源管理和控制运行呈现出分散自治和集中协调相结合的模式。
(2)储能系统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储能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作用时间覆盖从s级到h级,由单一功能向融合多能源+新型用电等多元复合功能过渡。紧凑型、模块化和响应快是储能装置的发展方向。
(3)分布式储能系统促进终端用户用电方式多样化。随着用电需求多样化,不同电压等级下交直流用户共存,通过储能实现终端用户供用电关系转换、用能设备的能量缓冲、灵活互动以及智能交互是技术主流。
(4)分散式储能系统汇聚效应进一步发挥。储能系统汇聚效应在电动汽车V2G运行模式已得到初步显现,随着分散式储能系统的规模化普及,在新能源接入、用户互动等方面的聚合作用会逐步凸显。
(5)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逐步展开。随着动力电池筛选、重组技术、电池管理技术的进步及梯次利用电池的适应工况研究,退役动力电池在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结论
伴随清洁能源大量分散接入和终端用户双向互动,储能系统的作用已开始由简单的友好接入向以能源互联为导向过渡,并倾向于基于高效协同管理统一规划开展全面研究和技术示范。以储能作为核心承载技术的多能互补、双向互动一体化示范工程将全方位勾勒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