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我国电网发展迅速,输电线路不断增加,输电线路作为电网的枢纽,分布广泛,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影响较大,故障造成的危害严重。本文总结了一些输电线路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希望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供一些帮助的作用。
1路径复测通病的防治
1.1杆塔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复核重要跨越物间的安全距离,对新增加的跨越物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校核。
1.2线路方向桩、转角桩、杆塔中心桩须用混凝土规范(长200×宽200×深150mm)浇制保护,防止丢失和移动。
1.3山区段,应校核边导线在风偏状态下对山体的距离。
2基础分坑、开挖通病的防治
2.1特殊地质条件时,(如: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应在开挖前,将杆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应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2.2拉线杆(塔)基础分坑时应以中心桩高程为准,其主杆、拉线坑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
2.3基坑开挖,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防止出现超深或浅挖现象。
2.4掏挖基础如需放炮时,应采用多点放小炮的方式,严禁放大炮爆破,避免破坏原地质结构。
2.5基础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当温度降至0℃以下时应采取防冻措施,严禁坑底受冻。当出现雨、雪天气后,要把坑内积水(雪)和稀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浇制。
3基础位移、扭转的防治
3.1基础坑开挖之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正确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位准确。
3.2基础支模完成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或插入角钢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
3.3当基坑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位移。
4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
4.1施工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采购、进料质量。砂、石、水泥应取得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进入冬期施工或更换添加剂时,根据规范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4.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采用标准养护。
4.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断面尺寸误差≤-0.8%的现象;模板接缝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振捣时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4.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振捣,现场质量检查人员要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情况。混凝土搅拌均匀,振捣要适度,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4.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以防混凝土离析。
4.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下料,严禁混凝土冲击地脚螺栓。同心度超差应控制在8mm以内。
4.7混凝土凝固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高差进行测量,保证立柱顶面的相对高度误差不超出5mm。不得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二次抹面。用水平尺收光控制立柱顶面平整度。
4.8控制水灰比,加强养护,控制拆摸时间。
5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的防治
5.1接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钢筋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裕量。
5.2接地钢筋敷设时要设专人进行监督,接地钢筋要边压平边回填,保证埋深。
5.3杆塔引下线应竖直埋入土中,直至设计埋深。
6基面整理不规范的防治
6.1回填时坑口的地面上应筑防沉层,防沉层应平整规范,基础验收时防沉层厚度应有300mm-500mm,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其高度不应掩埋铁塔构件。
6.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6.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滑坡。
7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通病的防治
7.1对超长塔料的运输,汽车要安装专用运输架并用橡胶皮衬垫,防止运输中出现变形、脱锌现象。塔材装卸时,要采用吊装带进行,严禁采用钢丝绳直接进行装卸。
7.2塔材进场检验前,应对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塔材材质和锌层厚度进行复检。
7.3所有钢绳等硬质工器具严禁直接与塔材接触受力,受力点应衬垫麻袋片,防止塔材镀锌层磨损。对受力较大的,如承托绳,还应绑木棒或道木,防止塔材变形。
7.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的位置。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对绑扎吊点处要设置圆木并绑扎衬垫材料保护。
7.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采用专用地锚,或采用在塔腿内侧跟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7.6提升抱杆前须将组装好塔段的螺栓全部紧固,防止受力后出现变形。
7.7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构件连接不上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7.8构件弯曲变形控制在1/1000内;各相邻节点间主材弯曲不得超出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