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信息系统通信质量与信息安全
通信质量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运行维护成本的降低,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约束之一。如果无法保证足够的通信质量与信息安全,必将限制未来信息网络从专用网向互联网的跨越,“互联网+能源网”的融合模式也将难以形成。并且,只有突破了信息安全的技术壁垒,降低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成本,互联网才可以深度渗透到能源行业,同时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能源交易、运营管理等,并衍生新的能源产业链,比如在线运维服务、智能家电数据中心服务、公共云计算服务等。
4.2不同融合模式的应用场景
关键技术约束只是不同融合模式形成的客观约束之一,对于不同融合模式的应用场景,还需综合考虑主观因素导向(主要指国家宏观政策)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即原有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并满足供需平衡。从三种融合模式的异同可以认识到:
1)由于目前电能在传输效率仍占据优势,因此,在能源市场管制较强,地域辽阔、电网基础设施完善、负荷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负荷类型相对单一的地方,发展智能电网2.0模式的融合网络较为适合,如我国西北部、西南辽阔地带等;
2)在一次能源(油气资源、地热、波浪潮汐能等)资源丰富、地域相对狭小,能源市场有一定的管制的区域,可借助于该能源资源优势,就地利用,构建互联能源网模式的融合网络,多源并存,实现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如海岛等;
3)在大城市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达、能源市场管制放开,市场行为活跃的地方,可逐渐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边际成本低的优势,结合“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商业模式,对传统能源行业进行深远的革命,构建互联网+能源网模式的融合网络,如区域性自营的配电网和售电公司等。
可以说,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的三种模式都是不同宏观政策导向、不同技术条件及不同地域环境约束下的产物,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场景,三种融合模式或将共存很长的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种融合模式或将进一步走向统一,形成以某种融合模式为主导。这一方面取决于未来关键技术在经济成本及技术水平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亦受到宏观政策导向、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差异的制约。
结语
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可有三种典型模式:
1)智能电网2.0,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网络,各种能源转换为电能供用户使用,电力专用网采集各种数据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单一主体);
2)互联能源网,强调多种能源互联互通并同时为用户所选择使用,能源系统专用网采集各种数据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能源网的优化运行(多个主体);
3)互联网+能源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和商业模式,实现能源产消者与其他用户的能源高效共享,互联网数据作用于能源网中的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产消者的效益优化(无限主体)。
不同融合模式是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不同阶段或者不同地区发展的主要代表性形态,分布格局具有时空差异性,取决于相关支撑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差异及宏观政策导向。(作者李立浧,张勇军,陈泽兴,蔡泽祥,韩永霞,杨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