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4月29日,工信部对实施5个月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发布补充通知,要求已进入公告的25家企业的典型产品,按照新国标重新检测,并于2016年6月底前提交报告。智电汽车将从内忧外患的局面、市场与体制的冲突、攘外安内的举措、行业走势的影响四个方面,剖析空降的规范通知。
一、内忧外患的局面
1、高市场集中度,中小企业扎堆
据GGI的数据,2015年,锂动力电池市场前4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53.9%,前八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69.8%,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而在这种高集中度的市场中,截止2016年4月,却存在超过150家企业。
2、传统行业萧条,转身电池的“投机者”
自房地产萧条、加工制造业“赔本赚吆喝”开始,部分“高瞻远瞩”的企业投机锂电池,进行简单的电芯组装+Pack,散落在各大经济开发区。
3、国内企业扎堆入市,外资巨头组团抢占市场
2015年,新能源板块上涨150%,几十家公司通过并购、增资进入电池领域。同时,韩国SK、SDI、LG三强、日本松下等在西安、南京、大连等地加快布局,用本国的技术,雇我国的工人,占我国的市场,养本国的团队。
4、安全事故与企业骗补,产品品质与监管问题双报警
进入2016年,商用车、乘用车的自燃事故频发,对电池单体,包括电池系统的安全检测,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而骗补风波,揭露监管机制存在极大漏洞。
二、市场与体制的冲突
1、客车市场地方壁垒高筑,催生动力电池“亚健康”
客车市场集中度低的部分原因在于地方壁垒,例如公交系统的新能源汽车与电池的本地采购,养活了一批中小企业,同时产品质量品质难以保证。
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公布数据,截止2015年末,我国生产纯电动客车企业高达42家,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企业高达15家。当年,新能源客车企业电池总用量9.63GWh,带动锂电池市场规模241-289亿元人民币(电池系统2.5元-3.0元/Wh)。
2、带“高新技术”的帽子,举“产学研”牌子,撑地方的面子
有钱无出路的老板,有名无资金的教授,有权力缺GDP的政府,聚焦锂电池时,投资有了,土地卖了,项目立了,技术转化了,钱包鼓了。
高新技术类企业、某某大学、某某教授的研发团队、产学研示范基地、地方项目、某某客车供应商等“名牌”,向传染病一样蔓延中小企业的宣传页面。